注册 登录
返回首页

东北抗联一军的个人空间

日志

2013-09-01

热度 1已有 3556 次阅读2013-9-1 10:53


小品标头


玩相机七年,屈指算来也用过十几台机身,接触过几十种镜头。虽说“镜头后面那颗头更重要”,但是镜头本身也很重要,倒是机身可以马虎些。七年里,镜头用着用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标准镜头。使用次数最多的虽然不是标头,但用着最舒服的镜头首推标头,标头用得多了,自然对它会有些特殊的感情,中间也不免有些故事和感慨。 


在好用和难用间游走

说起标头来,向来有“定焦无弱旅,标头无狗头”的说法,因为标头是历史最悠久的镜头,其结构在不断的改进中不断得到优化。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镜头,都是以标头为参考设计的,在相同的光圈下,标头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小、成像最好。

我不是唯技术论者,但我承认标头是最好用的镜头,从事人文纪实摄影的人, 只要经验足够,完全可以以此一镜包打天下,如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一生便只用一枚徕卡标头进行创作,无数经典之作由一枚小小的标头中诞生。

我不是唯器材论者,但我承认标头也是最难用的镜头,因为它视角实在太过于平淡,因此与所谓的“视觉冲击力”无缘。我初学摄影时用的是一支佳能EF35-80变焦镜头,从一开始就没养成固定焦距的概念,后来有了标头,却总也不习惯它那固定的视角,一时居然不知道该怎么拍照片了。

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几年后,我倒是越发喜欢上了标头,原因不外乎前面提到的小巧、轻便、成像好,光圈大,以及教人思考的特点。据说,在一些老记者的摄影包里,总有一支大口径的标头,关键时刻,这支大口径标头就会派上用场。今天,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摄影包里也都会有一支标头随时待命。

遗憾的是,有些朋友完全放弃了标头,我觉得这是件很可惜的事情。当然,几支变焦镜头组合起来可以应付各种题材,工作起来效率比较高,但永远不会体会到标头的妙处。
 

我的第一支标准镜头:梦里往事知多少

说来寒酸不已,我的第一支标准镜头是中国相机常青树──凤凰205E上的配头,这支50/2.8的镜头无法拆卸。在那个做穷学生的年代里,凤凰205E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买这架二手相机花掉了150块钱,是当时我将近半个月的生活费。

虽然这架相机连同镜头,早已消逝在数码潮流中了,但我却总是对它怀念不已。它的镜头是四片三组的天塞结构,又是旁轴定焦镜头,是我用过的国产镜头中成像最好的。在当时,2.8的最大光圈已经让我觉得很明亮了,因为此前我用过的变焦镜头最大光圈仅为4.0,遇到弱光条件就没法拍了,除非借助于我那支70块钱的银燕闪光灯,而银燕灯效果如何,老江湖都是知道的。

现在,我回家的时候偶尔会翻翻当年用这架相机拍的照片,其中颇有几幅能唤起校友们记忆的黑白照片。因为它是定焦镜头,因为它的视角太平淡,因为想用它拍出好片来,脑子里必须不停地思考问题。此外,胶片时代,按一次快门就要付出几毛钱的成本,由不得你肆意乱拍。

记得上学的时候,时任老哥们S兄女友的W同学极喜欢我用凤凰205拍出的照片,说是我拍的照片效果好,表情掌握得又到位。我心想,这机器测光不大准,常常曝光过度,脸上有点啥斑斑点点的全都给拍没了,至于表情好,那只能归功于旁轴机取景的便利条件。我拍的一张合影后来被放大装框挂到了S兄的寝室,W同学声称这照片必须得好好保存,要是照框碎了就分手,后来不幸一语成谶,当然这是后话。

有人说:单反是从隧道里看世界,旁轴是从窗户里看世界。这话说得不假,凤凰205相机的取景窗很明亮,对焦很方便。而标头用得久了,脑子里自然会有个小框框,抬眼一看外面的世界,就知道用标头可以拍进些啥。从这个意义上讲,凤凰205上搭载的小标头,是我定焦看世界的开始。如今,它还静静地躺在书柜里,陪着我追忆自己的大学时代。

不过,喜欢旁轴的我,现在只能找台佳能单反玩玩。数码时代的旁轴相机只剩下徕卡一家,虽然它的优秀已经成为一种神话,但我太穷,买不起。
 

用标头耍“酷”

“酷”这个洋词,我向来不喜欢用,但用在此处似乎较为恰当。上个月单位组织了一次宣传报道培训,培训后组织了一次采风活动。来自各地的学员纷纷拎着相机上阵,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老鸟,拎着三脚架,像狙击手一样,轻易不按快门;当然,也有毫无经验的菜鸟,端着相机像怀抱汤姆森的新兵蛋子一样狂扫一气。

我那天在自己的佳能相机上挂了一枚民主德国生产的天塞标头,卡尔·蔡司·耶拿品牌,就是人称“鹰眼”,以锐度高、反差大而著称的那种镜头。这支镜头是用铝合金做的镜筒,前置光圈,既漂亮又小巧,让人爱不释手。具体生产时间不详,但肯定是在二战结束后制造的,年龄少说也要有50岁。我怀疑这颗镜头是为旁轴机生产的,虽然是M42后口,但滤镜口径却是罕见的40.5毫米。配有一个原厂的长方型金属遮光罩,遮光罩上也是油漆斑驳,有的地方已经露白,一眼望去颇有几分沧桑感。对于那些进入数码时代才开始从事摄影工作的朋友来说,这样一支镜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纷纷问我这是什么镜头。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我提着相机恣意拍片,有人凑过来看片子,还直喊照片很锐。我想,百年天塞,百年经典,照片锐度不够,那还叫“鹰眼”吗?再说,东德的蔡司那也是蔡司啊!

有位老江湖望着我的小标头直发感慨:很另类,很潇洒,很专业,真正的玩家。我报以会心的一笑,好歹咱也是从胶片时代一路走过来的,对手动对焦和手动曝光不陌生,新手上来怕是还玩不转这镜头呢。

采风结束后,陆续有一些朋友向我咨询到哪儿去淘老镜头,怎样用好老镜头,有位哈尔滨的老兄正准备去当地的二手市场淘苏联镜头。看来,在新锐的数码镜头大行其道的今天,玩转老镜头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为了将一颗苏联生产的尤比杰尔-8标头复活,用一个L39转M42的接环和一个M42转EOS的接环将它转到佳能EOS5DⅡ上,无敌兔那硕大的机身上挂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银色标头,看上去真让人忍俊不禁。其实,那两个转接环加起来比那枚镜头还贵呢,不过,大家既然是在玩老镜头,那玩的就是一个感觉,而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我的最爱:康泰时Planar 1.4/50 T*

用过了若干种标头,最爱的还是刚刚入手的一支康泰时Planar 1.4/50 T*,换而言之,也是血统最为纯正的蔡司镜头。这支镜头本是同事去年在五棵松器材城买的,入手大半年后因为手动对焦困难的缘故原价转让给我。原卡口是康泰时与雅西卡共同开发的YC口,改造过卡口后,可以用在我的佳能相机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廉价产品对世界相机市场的冲击还不像今天这样严重,计算机辅助设计也刚刚引入光学产业,各家厂商用料还是比较足的。我手中的这支康泰时标头滤镜口径只有55毫米,很是小巧,比起适马的大眼睛来是要低调得多了。但入手却不含糊,分量十足,沉甸甸的,说明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好材料。虽然是30多年前的老头,对焦环依旧如丝般顺滑,想起我国生产的一些十几年下来对焦环就发涩的产品来,真有惭愧之感。至今,我国最好的镜头还是拜江青所赐为红旗20相机配套生产的几枚镜头(据说镜片使用了民主德国生产的光学玻璃)。一个能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大国,怎么就生产不出几枚像样的镜头来呢?

康泰时Planar 1.4/50 T*本身的表现是令人非常满意的,佳能的EF50/1.4标头是以色彩还原准确而著称的,而康泰时的标头在色彩还原准确的同时更多出了些厚重感,有种国画里写意的味道。整体画面有很强的油润感。光圈全开的时候有种极具诗意的朦胧感,这种朦胧感在日系镜头上被称为“肉”,既无锐度又成层次感可言,纯属为营销而制造的大光圈。德系镜头与日系镜头最大的区别在于德系镜头最大光圈即为可用光圈,日系镜头最大光圈几乎完全不能使用。而这支康泰时标头将光圈收缩到2.8时锐度就已经很好了,在4.0上更是有刀切一般的表现。人说蔡司镜头“焦内刀切,焦外奶油”,在这支镜头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上个周六,和一位师妹一起到大学室友家里做客,中间出去散步的时候我用这枚标头给师妹拍了一组照片。回来放大一看,除了“焦内刀切,焦外奶油”之外,居然还有意外收获,全开光圈时居然出现了漩涡散景,而据我所知,以漩涡散景而著称的镜头首推民主德国生产的1.5/75 Biotar镜头,即俗称“**”的那一支,康泰时镜头通常是不会出现这种效果的。出现这种情况真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师妹惊叹于画面的干净,同事则望着照片上的美女发愣,与他们不同,我是坐在那里瞅着晶莹剔透的镜片做梦。那枚镜头做工精美,透过镜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光圈叶片盘在一起的样子,如果不是有些许杂光反射出来,简直感觉不到中间还有那么几片玻璃。把今天的人看作是消费品的镜头做成一件艺术品,这种事情大概也只有德国人能做得出来,而且能做得明白。

不过,我不大舍得拿出这支康泰时来用。多数时候,我的相机上挂的是一枚潘太康2.4/50标头,这支镜头挂到机身上只露出不到3厘米的长度,是块很漂亮的小饼干。这块小饼干是请无锡的一位朋友帮忙淘来的,全金属结构,只花了400块钱,成色几乎是全新,改卡口也不过花了300多块钱。拍出片子来看,色彩、锐度比起佳能那款50/1.8的“小痰盂”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有时上街拍照片,走到离被拍者很近的距离上都没引起人的注意,更有人提醒我:小伙子,你的相机上咋没装镜头啊?我常常是冲人家笑笑,您觉得没装镜头那就太好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tanmingqi 2015-8-14 15:04
“一个能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大国,怎么就生产不出几枚像样的镜头来呢?”这个问题,在我心中问了绝对不止10遍!
回复 东北抗联一军 2015-8-14 17:20
不在这个领域下功夫就是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4-17 00:19 , Processed in 0.136184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