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标题: 我和放大机的故事(启蒙篇)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4 12:34
标题: 我和放大机的故事(启蒙篇)

我从六十年代开始摆弄相机,并自己动手冲印照片;曾经有幸将号称华北冲晒放大专家的原“大东照像材料行”后改为“中国照相”里专职冲版、冲卷的龚世荣和放大一流、遮挡一绝的安锡昌二位老前辈请到家中,手把手的教我冲卷、放大,示范着给“葫芦”(按现在话说叫遮挡)几张…但是实在惨愧,直到现在我的放大水平也很差,尤其遮挡做不好;对不起各位前辈对我的栽培。

父亲的一位朋友借给我一台日产汉莎HANSA牌放大机;这是我的启蒙机,它带我走上了漫漫的摄影之路。前几年我这位伯父去世,他的女儿(就是《为了个长城相机差点进了公安局》那位)将汉莎放大机和一个晒屉送给了我;唤起我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丰富了我的收藏。

这台放大机由于年代较久、保管欠佳,皮腔和底板都已损坏。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准备用一个旧4×5林哈夫Linhof的皮腔换上(这个破皮腔是用价值五百元的一块调焦屏和新皮腔换来的…),又准备一个解放前的旧日式写字台桌面(年代和材质都很接近)配了底板……;用黑漆将铁架稍加涂饰就可以OK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动手。最近邻居家装修,请木工帮忙做了块底板;拍张照片请大家指点一、二。

这台汉莎是一台非常少见的放大机,大约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产品;机架为铁、木混合结构;横竖两用,即可以按长规方式使用,也可以横过来对墙放制大型照片。调节放大倍数时分别由铁轨道和木轨道两处进行。调焦也由粗调螺母和微调螺杆分别调节。

该机光源采用半集光式,灯室用铁、铝两种材料制成,通风很好,使用中温升较低;但由于聚光镜度数偏低,光线不是很均匀,中部亮四角偏暗,我自制了一片磨砂玻璃渐变镜片后有所改善。聚光镜室和片夹处均为木制结构,聚光镜室前方有一红窗可用来看底片。片夹为少见的镜框式,大小为9×12厘米(略小于4×5吋,是早期中画幅的一种规格)、放大卷片时可以从片夹两侧的狭缝中穿过使用时略有不便。

遗憾的是该机的原装镜头没能保留下来;其实它的原厂镜头成像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和我这位伯父都不用它来放大。但是它的光圈是插片式的,就是在镜筒的中部开一个槽,用三片铜片、中间分别开有大小不同圆孔,相当于f8f11f16光圈,使用时将相应的铜片插入既可。很多制板镜头都采用这种设计,为了满足一些特殊要求还采用异型光圈以保证成像质量。这是早期产品的一种作法,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本帖最后由 老刘杰 于 2011-11-4 12:56 编辑 ]

放大机S.jpg (111.89 KB, 下载次数: 32)

放大机S.jpg

放大机H.jpg (105.3 KB, 下载次数: 32)

放大机H.jpg

F1.jpg (47.88 KB, 下载次数: 30)

F1.jpg

F2.jpg (46.42 KB, 下载次数: 27)

F2.jpg

作者: 乔梁    时间: 2011-11-4 13:14
精彩,长知识,刘老师继续。
作者: 三十而坐    时间: 2011-11-4 13:16
报到!

前来听故事。
作者: mhtl    时间: 2011-11-4 13:16
从开始玩摄影就是自己做放大机,一共做了不下20台,到后来才买了一台海鸥斜桥,在胶片基本过气的前几年,买了两台进口的二手高级机,都没用过就放储藏室了
作者: zyxwzx    时间: 2011-11-4 13:24
曾有一台木头放大机眼前滑过没有珍惜.....................
作者: 拿不住的云    时间: 2011-11-4 13:26
倒了杯茶,开始看故事......
作者: 积木歪    时间: 2011-11-4 13:59
好故事 继续听~~~~~~~~~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4 14:30
我又向一位叔叔借了一只二寸干版机的75毫米/f6.3天塞镜头来当放大镜头用,但时间长了也不是办法,这位叔叔送给我一只北京通县生产的黑金星放大镜头换回了他的德国镜头。
这只黑金星镜头其貌不扬、外壳为铁制煮黑、光圈环滚有浅浅的花纹,有整档定位装置、但手感较差。规格为80毫米/f3.5,光圈由十片组成、但由于工艺较差、各挡光圈都不园,只好把镜片取下将光圈调到常用的f8上,用十锦锉将光圈锉圆。这只镜头为我出了不少力,陪伴我渡过很多美好的夜晚。(你知道它的身价吗?只有一元钱,但还是高于我当年一天的工资。同期产品还有白金星,质量略高、外表镀铬,身价加倍)。
镜头等人送货上门,放大机可就得赶快想点办法了!买放大机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然要做,就要找个好的蓝本。做放大机比较复杂的是灯室和升降、调焦部分;欧米伽Omega斜桥升降方便快捷,但精度要求高、加工困难,国内专业厂家做的都不太理想;莱资Leitz的自动调焦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去中国照相馆取经后,决定仿造日本拉凯Lucky试制(七十年代,中国照相馆一位退休的老前辈,曾经帮助北京市大兴县西红门照相器材厂仿制该机,北京市场销路很好)。灯室部分用两个汽灯油壶做、立柱用自行车大梁管做、升降部分去废品公司买了四根扁铁敲弯制成、最困难是制作调焦部分的开合螺母,我用了三个星期天才做完,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我还在灯室上加装了滤色片窗口,从北京电影洗印厂找来CC滤色片,在家里学放彩色照片。这种CC滤色片分为黄、品、青三种颜色,每种又由浅到深的十一片组成,使用时按需要将其放在滤色片窗口中,曝光后在相纸背面记好数据、曝光、显影……。当时国内早期试制的彩色相纸是水溶的,采用阿克发Agfa的五浴工艺;试一张小样要一个小时,有时一夜下来连一张象样的照片都放不出来。但我仍乐此不疲,从晚上六、七点一直干到早晨五点多,太阳出来才肯收兵。从水溶、油溶到反转相纸、染印法(样片见早期专稿),我都一一试过。
在那时候买个尺板是个奢望、我又嫌用晒屉麻烦,就用硬纸板加一块开好孔的废胶片做一个简易工具代替;铺好纸后用手按住曝光。就这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位朋友送给我一个拉凯的压纸板我才把双手解放出来。
作者: zhengyueyong    时间: 2011-11-4 14:51
听刘老师讲故事也是一种享受
作者: 乔梁    时间: 2011-11-4 14:59
肃然起敬,内容全没看懂
作者: 潺陵笑笑生    时间: 2011-11-4 15:13
弥足珍贵的回忆啊
作者: ycard    时间: 2011-11-4 16:43
应该是 您和放大机们的故事  
作者: as0093    时间: 2011-11-4 20:22
动手创造乐趣。
相对而言,现在我们这已不算折腾了。
作者: AD_毛毛    时间: 2011-11-4 21:25
一杯茶 一个故事 这周末 应该惬意了
作者: 老海鸥相机    时间: 2011-11-4 21:25
看到刘老的故事,想起了我八十年代开始搞摄影发烧的往事。。。。 人生真是苦短啊。
作者: sekong    时间: 2011-11-4 23:16
把玩每一件老物件,想想都会有故事,只是没有人来说,后人无从知道。
等着刘老师接着讲,摄影器材的故事。
作者: 烟灰缸    时间: 2011-11-4 23:21
我也搬个凳子听故事
作者: capa1983    时间: 2011-11-4 23:39
这个故事牵动我的回忆。
和老刘杰大哥比,俺小子运气差多了。最开始是从印相开始,用碗冲洗照片,印啊印,实在嫌135底片太小没劲,于是才买了部破海鸥4B,玩起120胶卷,记得那时还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120胶卷4-5元1卷的。然后接着印啊印,最后又淘到50元的旧放大机。直到高一还是高二,才遇着一个在医院从x光片的玩摄影的医生,去医院的暗房一次,亲自看到他放大一张比4寸略大点的黑白照片……那个时候是信息匮乏的时代,教我摄影和冲印技术的大多是图书馆里陈旧的书。那时借书是20天一借,书页末有张小条子记着借书人的名字,这些老书本身没人看,于是纸条上都是我的名字……多少个日子里,我在这些老书本的简单的文字里,去琢磨灰度、宽容度、影调等等抽象的概念……如今成人了,信息多了,器材多了,却失落了当年那种痴痴的劲头
作者: ssh    时间: 2011-11-5 00:13
聆听前辈们的故事
作者: 大灰狼    时间: 2011-11-5 21:18
虽然看不懂。。。。。静静地看。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5 21:44
原帖由 乔梁 于 2011-11-4 14:59 发表
肃然起敬,内容全没看懂


没看懂没关系 搬回家慢谩看
作者: pzjnnn    时间: 2011-11-6 05:19
老前辈了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7 08:41
原帖由 pzjnnn 于 2011-11-6 05:19 发表
老前辈了


    前辈不敢当! 只不过比有些朋友接触相机早几年而己 有些朋友说看不懂 看来交代的还不够撤底 ,抓紧时间再拍几张照片认真补充交代 请大家多多谅解
        谢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作者: 梦幻航班    时间: 2011-11-7 09:00
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吃完饭一家人围在炕火旁边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脑子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幻想,还有着一种麻酥酥的感觉,就想着千万不要停下
听刘老师的故事,让人不禁回忆起多年前的感受,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带着一些遗憾——多想亲身经历这些风风雨雨
故事之余是自己匪浅的收获,有些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作者: 三十而坐    时间: 2011-11-7 09:24
俺的第一台放大机是60元买的二手的简易型,带一支75放大镜头才60元, 若年后140元购置了一台新的放大机,也是简易型的,镜头也是几十元的。

现在都还在,只是第一台的一些部件没了,曾经多次试图将其改为120幻灯机,未果!
作者: heikkie    时间: 2011-11-7 12:14
听故事,学知识
作者: 老海    时间: 2011-11-7 14:16
想起了30多年前躲在小黑屋里洗照片的情景,放大机还在,回家找找去。
作者: 乔梁    时间: 2011-11-7 16:31
刘老师,继续讲故事,等的着急了。
作者: heikkie    时间: 2011-11-7 17:42
标题: 提问
提问:8楼品色是什么色?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9 12:40
原帖由 乔梁 于 2011-11-7 16:31 发表
刘老师,继续讲故事,等的着急了。


别急 继续交代:
按当时的工艺水平,这台放大机用料是比较考究的,做工也不错!铸铁支架虽然看似粗笨但并不算糙,弧形槽两端各设计了一个顶丝来微调机头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支架.jpg (111.26 KB, 下载次数: 19)

支架.jpg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9 12:58
利用铁支架和木底板的混合做法即减轻了重量又降低了成本……铁槽有效长度为130mm;木槽有效长度为280mm。可以使底片夹处从距底板420mm升到830mm。

机头最低.jpg (119.48 KB, 下载次数: 20)

机头最低.jpg

作者: 懒猫    时间: 2011-11-9 13:33
每个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摄影爱好者都是有故事的啊。。。。。。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9 15:18
原帖由 懒猫 于 2011-11-9 13:33 发表
每个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摄影爱好者都是有故事的啊。。。。。。


大家都来讲讲 开个故事会也不错
作者: leituxue    时间: 2011-11-9 17:16
听刘老师的故事感觉很亲切。我做的放大机已经送人二十多年了,现在手里还有一块自己做的‘压纸板’留着。年龄大了,眼神儿差了,进暗房的心劲儿也小了。嗐,往事不堪回首啊!
作者: 老海鸥相机    时间: 2011-11-9 17:39
俺从86年发烧至今还在暗房里瞎折腾,虽然没出啥好作品。。但自娱自乐倒也开心。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高档器材像G70放大机   罗德刚放大头  伊尔福纸现在都能买到手尽情的玩。。。哈哈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9 21:25
原帖由 heikkie 于 2011-11-7 17:42 发表
提问:8楼品色是什么色?


    放大彩色照片有加色法和减色法两种,通常用减色法居多。减色

法顾名思义就是照片偏什么色,制作过程中就减去什么色;偏的多、

减的也多…在没有混色头的情况下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用黄、品、

青三种滤色镜,为了控制减少的程度每种颜色又从浅到深有05、10、

20…直到99(其实是100;为了统一为两位数:第一片加了个0,最后

一片减了个1)共十一片。使用时根据需要将几片滤色片夹在二片玻

璃中间放到聚光镜上方…曝光后在相纸背面用软铅笔写上:f8 5”

55-30-00(后三组数字代表滤色片组合)通常不用青滤色片用00代

表。显影、漂白……在日光灯下用吹风机吹干后分析偏差多少?调整

数据后再试…有时一夜也放不出一张稍好的片子
   
不能三种滤色片一起用!图中可见三种同密度的加在一起就是黑



(灰)色了


[ 本帖最后由 老刘杰 于 2011-11-9 21:30 编辑 ]

三补色滤色镜.jpg (90.87 KB, 下载次数: 18)

三补色滤色镜.jpg

作者: 夜郎    时间: 2011-11-17 20:10
曾经有个放大机的来看看老师摆的故事,放大机还在,估计再不会上灯泡了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22 08:12
这放大机的镜头找不到了,借用康老师的一幅插片光圈镜头图片说明一下;在此感谢康老师

康 图.jpg (75.68 KB, 下载次数: 11)

康 图.jpg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24 20:21
标题: 补充交代:
    在拿放大机时,还拿了一个测焦器  前几天一拿纸盒里面有动静打开一看:还有个米字镜(放大时放在镜头下面晃晃,也可以加柔)是‘白吃黑’还是‘黑吃白’忘了  不敢隐瞒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 本帖最后由 老刘杰 于 2011-11-24 20:25 编辑 ]

测焦器.jpg (115.67 KB, 下载次数: 13)

测焦器.jpg

作者: 懒猫    时间: 2011-11-24 21:43
标题: 回复 39# 老刘杰 的帖子
在放大镜头和相纸之间晃晃就出来黑吃白的柔化照片了,与拍摄时镜头前加柔化镜形成白吃黑的影像正相反。

[ 本帖最后由 懒猫 于 2011-11-24 21:47 编辑 ]
作者: 老刘杰    时间: 2011-11-25 14:54
原帖由 懒猫 于 2011-11-24 21:43 发表
在放大镜头和相纸之间晃晃就出来黑吃白的柔化照片了,与拍摄时镜头前加柔化镜形成白吃黑的影像正相反。





抛砖引出玉来了 谢猫兄指教
作者: 和谐动车    时间: 2011-12-25 12:00
难得的学习机会。。。断续期待刘老的放大机故事




欢迎光临 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https://bbs.camgl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