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查看: 28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的历史

[复制链接]
     

0

威望

334

主题

1万

积分

Rank: 6Rank: 6

钻石会员

精华
7
帖子
5170
注册时间
2002-3-20
在线时间
3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12-12-18
好友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13 08:1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咔够,结识更多爱好摄影器材朋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游方在 2003/05/13 08:20am 编辑]

第一节 摄影的史前史
人类最初对影像(Imaging)的认识,始于公元前四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的墨翟就已经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他把他的发现记载在了《墨经》之中:在一间黑暗的小屋的墙壁上开一个小孔,小孔外面阳光下的景物就会倒立地呈现在小孔对面的墙壁上。墨子不仅发现了这个现象,而且对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光线象箭一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例如屋外站立一个人,他头顶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墙壁的下方,而他脚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了墙壁的上方,因而人像是倒立的。这是人类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最早的记录。墨子所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比欧洲整整早了2000年。
到了11世纪, 阿拉伯有一个叫阿尔哈赞的学者对日蚀有了较详尽的说明,这一点成了欧洲学者培根的研究线索。公元16世纪培根发现用小孔成像的方法可以观测日蚀,而且不刺眼。然而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直接用肉眼观看的日蚀现象的影像相反。他的发现被荷兰医生兼数学家波利辛斯(Prisins)用图解的方法于1545年发表在他的著作《宇宙之光和空间几何学》中。
在此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的学生提萨利诺(Cesaliano)已将小孔成像的理论写在他1521年版的《建筑学》里,他的理论受益于达芬奇的影响。
到了16世纪中叶,由于凸透镜的发明,人们开始用凸透镜镜片来代替小孔。他们发现用凸透镜所成的影像比用小孔所成的影像明亮得多,也清蜥的多。
1558年拿泼里的科学家波尔塔在他的著作《科学魔术》中介绍了一种辅助绘画工具,被称为暗箱(Camera Obscure)。借助这种装置,即使不会绘画的人也可以轻易作画,只要把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影像,用铅笔一描就行了。后来米兰的物理学家卡尔达诺(Cardano)极力推荐这种暗箱,并对暗箱进行了改革。这种暗箱一直到1920年还被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aipule)使用过。
17世纪中叶,这种暗箱被改进得小型化了。1657年彪尔次堡大学的教学教授萧特(Schott),在他的《光学魔术》一书中,介绍了一种手提式暗箱,用大小两个箱子套在一起组合而成,通过控制箱子的伸缩来调节焦点。
1676年,阿道夫大学数学教授休士伦(Srurm)在他的《实验与好奇》一书中,主张在暗箱中加入一块45度角的反光镜,在暗箱上方加一块透明玻璃,玻璃上可以放上半透明的油纸,可以用来绘画。1685年彪尔次堡的修士查恩(Zahn)进一步对这种小型反射式暗箱进行了改进,使得这种暗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直到19世纪这种暗箱仍在使用。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画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使用。这对画家直观地掌握透视、远近关系、大小比例等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也为摄影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18世纪,暗箱的使用已成为知识阶层的普遍时尚,凡是跟光学或绘画有关的论文都有各种关于暗箱的使用和改进论述。到19世纪初暗箱的发展已成潮流,正象现代的照相机一样,各种各样的暗箱遍及欧洲及世界各地。前面我们提到的法国摄影博物馆里的藏品就有一大批这个时代的暗箱代表。这种相机一直延续到达盖尔时期。
第二节 达盖尔时期的摄影术
19世纪以前尽管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暗箱,但它们只是用来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而已,它们仍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摄影”。也就是说不能通过把某种可以“感光”的材料装入暗箱,从而把影像记录下来。然而摄影的发源正是起源于这种“用光线来作画”,以至于英语中的“摄影”一词PHOTOGRAPHY,正是由前缀“用光线......”(Photo-)和后缀“......绘画”(-graphy)所组成。
从18世纪初开始人们就在苦苦地思考,怎样才能把通过暗箱所成的影像长久地固定下来。1725年阿道夫大学的解剖学教授舒尔策(Schulze)已发现了银盐(就是我们目前仍在采用的感光化学药品)受到光照以后可以变黑的现象,并用它形成了字形影像,只是这种影像见光后转瞬就消失了。瑞典的化学家雪勒(Scheele)和瑞士的图书馆馆员塞内比(Senebier)先后发展了休尔采的理论,为摄影术的最终诞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时已经到了18世纪末。
1800年,一位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韦奇伍德(Wedgwood),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然后在阳光下曝晒,结果被光照射的皮革变成深黑色,而树叶下未被曝晒的地方,留下了树叶的白色影子。韦奇伍把这种影像叫做“阳光图片”(Sun Picture)。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曝光”(Expose)实验。然而同以前的许多实验一样,阳光图片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是那些未被曝光的白色的树叶影子,仍然有感光能力,在观看时的光线照射下,不久就全部变黑了。
世界上第一位把暗箱所成的影像成功地固定下来的人,是法国的退役军官尼普斯(Niepce)。1816年,尼普斯也曾用氯化银涂在纸上制成了“第一张”黑白负像(图像的黑白与所看到的影像正好相反,相当于现在的底片),与韦奇伍德同样的命运是这张黑白负像由于继续感光而未能保存下来。
时间已经到了19世纪的20年代,尼普斯想在一块金属板上得到一个正像(黑白与所看到的影像相同),以便腐蚀刻画后能用油墨印在白纸上。他经过多次实验,最后用一种油溶的白色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他把这块金属板放入了暗箱,镜头对准他的工作室窗外的一个鸽子棚,整整曝光了八个小时,见到光的沥青硬化了。这时他从暗箱中取出金属板,放入熏衣草油中,把未被硬化的白沥青洗去。这样,影像明亮的部分变成了白色,而未见光部分露出黑色的金属板底色,一张黑白正像“照片”便成功地拍摄下来了。尼普斯把他的这种方法称为“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尼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的鸽子棚照片,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826年。然而摄影术的诞生并没有从这一天算起,原因是尼普斯的阳光摄影法,光敏度太低,没有实用价值。后来经过改进,为当时的印刷制版所采用。
现在人们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是从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的。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aguerre,1787-1851),是法国巴黎的风景画家和舞台设计家,是当时法国很有名的艺术家,他与尼普斯有过很长时间的合作。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了尼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的主张,用银盐做进一步的实验。因此直到尼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
1838年,达盖尔用一块表面镀了银的铜板在暗室中用碘蒸气进行薰蒸,以使其表面产生一层碘化银。碘化银就是我们目前所用的银盐的一种(银盐也被称为卤化银,它包括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它有感光特性,见光后会分解出银。他把这种涂有碘化银的铜板,放在萧特式暗箱里曝光,曝光大约15分钟,然后取出铜板放在水银蒸气上再次熏蒸,被曝光后拍摄下来的影像就得到了加强和显现,但此时的影像还不能观看,否则又会重复以上的“悲剧”。因此,这时的影像被称为“潜影”。以上的过程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显影”。最后用次亚硫酸钠(硫酸苏打)固定影像,即把未感光的碘化银溶解掉。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定影”。以上过程都必须在暗室或专用的显影暗箱内进行。经过显影和定影的铜板最后用蒸馏水把药剂洗干净,这样一幅“照片”就形成了。达盖尔把它的摄影方法称为“达盖尔式摄影法”,而现代人则把达盖尔的摄影方法称为“银版摄影术”。
由于资金问题,达盖尔无法继续改进他的摄影方法。通过多方奔走,他的发明受到了法国政府的重视,并获得了国家津贴奖。为了报答政府的关怀,达盖尔于1839年把他的全部技术专利公布于众,无偿地献给人民。因此摄影术的诞生从1839年算起。
第三节 达盖尔后时代摄影的发展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发明不久,迅速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并得到了多次改进。达盖尔的摄影术促进了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旅游业以及铁路交通的发展。
与达盖尔同时,英国的一位地主兼业余科学家塔尔博特(Talbot),也进行过类似的摄影尝试。他把氯化银涂在纸上作为感光材料,然后将已曝光的氯化银纸浸在浓盐水中,以防止影像的进一步黑化,最后将显现出来的负像通过光线曝光在另一张感光纸上,形成正像。只是塔尔博特当时没有申报专利,才使得他的摄影方法没有得以流传。塔尔博特的摄影方法,被称为卡罗式摄影法。
达盖尔之后,在欧洲的多数国家和美国的主要城市中,都建立了像摄影室(Portrait Studio),这些摄影室被称为“达盖尔式摄影室”(Daguerream Parlor)。当时拍摄一张达盖尔式照片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曝光。由于达盖尔摄影术的发展,使得照相机制造业和感光材料制造业都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老相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前后的产品。
19世纪50年代,摄影术又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一种被称为“火棉胶”(Collcodion)摄影法或“湿板”(Wet Plate)摄影法的摄影方法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这种方法比达盖尔式摄影法与卡罗式摄影法更为复杂,但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因此迅速普及开来并延续了很长时间。
达盖尔摄影法因用镀银铜板而价格昂贵,卡罗式摄影法显然便宜,但因为用于“拷贝”正像的负像“底片”是纸介质,不透明,因而影像不清晰。于是人们尝试把氯化银涂在玻璃上做为底片。但这必须找到一种胶合剂,使氯化银能牢固地附着在玻璃上,不然很容易被水冲走。于是人们开始想到用鸡蛋清做胶合剂,但蛋清中能混合的感光化学药品是有限的,这影响了玻璃底片的感光敏感度,使曝光时间过长。
1851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峰时期,一名伦敦雕塑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火棉胶”的粘性液体,可以作为感光材料的理想的粘合剂。这种火棉胶是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清中制成的。把它和感光药品混合后涂在玻璃上,通过光敏化后,装入照相机进行曝光,曝光后立即进行显影、定影和水洗,于是一张玻璃底片就产生了。
而代表现代摄影术的“干板”和胶片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了。

第四节 从湿板到胶卷
一、从湿板到干板
火棉胶的发明是促进了湿板摄影的发展,湿板摄影大大缩短了曝光时间,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湿板摄影也大大促进了摄影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掌握了这一技术。在欧洲和美国由于湿板摄影技术的传播,掀起了一股肖像摄影热,越来越多的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湿板摄影也带动了一个业余摄影的群体,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开始接触摄影。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志立于摄影的人,他们拍摄了一大批那个时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拍摄了一大批著名人物的肖像。这些照片为人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早期摄影纪录。
湿板摄影同样也带动了摄影器材,主要是照相机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两个镜头的立体照相机,也出现了四个镜头的多底照相机。
然而湿板摄影法过于复杂,外出摄影必须带一大批附属设备及药品,还要携带作为暗室用的帐篷,这一切都阻碍了湿板摄影法的进一步普及。湿板摄影法是摄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它最终被更加先进的干板摄影法取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334

主题

1万

积分

Rank: 6Rank: 6

钻石会员

精华
7
帖子
5170
注册时间
2002-3-20
在线时间
3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12-12-18
好友
0
2#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9:5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的历史

第六节、照相机的发展
一、木制后背取景式照相机
自从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以后,人们就开始把用于绘画的小型暗箱,纷纷改装成密封性能更好,可以安装感光板的照相机。最初的照相机都是后背取景式的带有皮腔的木制照相机。因为不需要水平方向的绘制图像功能,所以去掉了暗箱内部45°角的反光镜,见图26。这种照相机,因为取景后背玻璃上的影像特别暗,所以摄影者在拍摄时,必须用一块大黑布把照相机连同人的头部一起罩起来,只把摄影镜头露在外面。这种照相机从1860年一直生产到20世纪中期的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末,这种照相机的改进型也一直在生产。20世纪中期,人们仍然可以在照相馆见到头顶一块黑布拍摄的人像摄影师。直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一大批喜欢使用大底片拍摄风光照片的摄影师仍然在使用后背取景照相机,用黑布遮住头部取景拍摄。著名的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就是使用后背取景相机拍摄黑白风光照片的典范。
最初使用干板拍摄的木制后背取景式照相机是折叠式的,它比达盖尔时期使用的木制相机并没有根本的改进。摄影师拍摄前事先把干板装在木制的暗盒里,以便于携带。干板的常用规格为120×170mm(俗称“1/2板”)和85×120mm(俗称“1/4板”)。拍摄前先用黑布盖住头部,用放大镜在取景后背的磨砂玻璃上对焦,磨砂玻璃上的影像是倒置的。焦点对实以后先将镜头上的快门关闭,然后将干板暗盒放在磨砂玻璃的位置上,抽掉暗盒前面的遮光档板,此时即可打开快门拍摄。早期的木制相机使用气动快门,先拉动一条细绳给快门上弦,然后用手压动橡皮球,用压缩气体使  快门打开再关闭。快门的开启时间完全用手压气球来控制。
早期的木制折叠相机使用的镜头是“达戈”(Dagor)消像散镜头,最大光圈只有F8,后来才改用三片三组的“柯克”(Cooke)式镜头,它的最大光圈达到了F4,进光量比原来提高了4倍。后来生产的这种座机使用各种德国名牌镜头,如蔡司、罗敦司得施和耐德等于镜头,但由于成像面积和移轴的需要,这些镜头的最大光圈仍然维持在F4.5至F5.6左右。直到2000年,我国仍在生产这种经过多次改进的木制折叠式后背取景座机。
二、从单镜头反光相机到傻瓜相机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照相机的发展也一样。在摈弃了45°角反光镜的绘画暗箱之后,人们发现倒立的影像对于取景来说显得太不方便了,尤其是人像摄影,人物的面部表情在倒立的状态下总是看不清楚,也不习惯。于是人们又开始考虑在照相机内加装45°角的反光镜,由立式取景改为俯视水平取景,这样从取景器上看到的影像虽然左右仍是相反的,但总算是“正立”的了。由于相机内部有了45°角的反光镜,所以不仅可以从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很容易通过一个四面遮光的取景看到影像,而且也保护了放在反光镜后面的胶片,使它不至于感光。拍摄时,先将镜间快门关闭,再把反光镜抬起,最后再把镜间快门打开、关闭,使感光胶片曝光。
这就是最早的单镜头反光相机,这种单反相机最初使用85×120mm的“1/4板”干板,后来使用90×140mm干板和120胶卷。快门也从原来的镜间快门改进为翻斗快门或帘幕快门。120胶卷宽60mm,最初的拍摄画幅为60×80mm。相机的镜头从最初的薛瓦利埃(Chevalier)二片一组消色差镜头发展到20世纪初四片三组的天塞(Tessar)镜头。我国北京照相机厂目前仍在生产一种类似于早期单镜头反光相机的120单反相机。
大约到了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了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最初的单反相机仍然是使用45°角反光镜的俯视取景相机,直到1949年,瑞士的阿尔帕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采用屋脊式五棱镜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这种相机的特点是在把俯视取景改为平视取景的同时,不仅影像是正立的,而且左右也是与人眼看到的一样。这种相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至今不衰,成为专业摄影师的首选机种,也是“发烧级”摄影爱好者所钟爱的机种。
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种装有广角镜头使用塑料机身的自动化、半自动化袖珍相机开始风靡世界,这种相机被称为小型化智能相机,由于自动化程度较高,使用者不用动脑筋即能拍照,所以被戏称为“傻瓜相机”,意思是:即使是傻瓜也能拍照。不料这一俗称成了小型化智能相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相机从成为绝大多数非“发烧级”摄影爱好者购买相机的首选机种。
除了单反相机和傻瓜相机以外,无论是135相机还是120相机,平视取景相机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是很多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所偏爱的机种。
三、世界上的著名照相机公司
照相机的发展带动了镜头的发展,也带动了世界光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前后,一些世界著名的光学公司纷纷开始研制照相机镜头,并转而成为专业生产照相机的公司。
在世界历史上各照相机公司和光学公司之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国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公司。19世纪中叶,德国人卡尔·蔡司在耶那建立了一个镜头公司,并资助欧内斯特·阿贝和奥托·绍特研制新型光学玻璃,这种玻璃后来对镜头的设计和生产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卡尔·蔡司去世后,阿贝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当时蔡司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是保罗·鲁道夫,正是他后来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天塞(Tessar)镜头和普拉纳(Planar)镜头.这两种镜头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蔡司公司不仅生产照相机镜头,也生产显微镜、望远镜和其它各种大型的军事领域和科研领域应用的光学仪器。1926年蔡司公司和康特萨—内特尔、伊卡、格茨和埃纳等公司合并,成立了蔡司伊康·公司。20世纪30年代,蔡司·伊康公司生产的三种牌号相机深受用户欢迎,它们是伊科弗莱克斯、康太弗莱克斯和康太克斯。
二次大战后,东西德分裂,联邦德国在科亨建立了卡尔·蔡司公司。而民主德国则在耶那恢复建立了卡尔·蔡司耶那公司。两德合并后,公司也随即合并,仍名为卡尔·蔡司公司。现在卡尔·蔡司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135、120相机镜头和座机镜头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名牌镜头。目前蔡司公司的135相机名牌——康太克斯相机已由日本京磁公司设计生产,而由蔡司公司提供玻璃原料和设计要求。康太克斯目前已有120相机问世。
在光学镜头的制作水平上能够排名世界第二的是德国的徕兹(Leitz)公司.在1870年至1880年的10年间,德国人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在德国的韦茨拉尔(Wetzlar)将一个小小的光学商店改建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光学仪器造厂之一。在当时的欧洲乃至全世界,徕兹公司是仅次于蔡司公司的第二大光学公司。1924年徕兹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5 mm相机,从那时起,135相机至今风靡世界70多年不衰。徕兹公司把这种135相机命名为“徕卡”(Leica)。 徕卡是徕兹(Leitz)和照相机(Camera)两个英文单词字头的缩写组合。著名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gli Kadiai Bulesong)就非常喜欢用徕卡相机拍照。
瑞士的阿尔帕(Alpa)公司的前身是1918年靠近瑞士瓦洛布(Valcrbe)附近的一家钟表维修公司,1933年生产第一台摄影机。1996年,阿尔帕公司被瑞士的两个银行家柯伯尔(Capaul)和韦伯(Weber)购买,专门生产专业级别豪华120相机。
瑞典的哈色勃莱德(Hasselblad)公司成立于1948年,它的创始人维克多·哈色勃莱德(Victor Hasselblad)是一位鸟类学者和鸟类生态摄影家。他对于当时市场上的所有照相机都十分熟悉,并决心制造出一台自己的,使用120胶卷的,可以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经过他与工程师的五年合作,1948年世界上第一部120单反相机诞生了。至今哈色勃莱德相机(简称哈苏相机),仍是世界上最好的120单镜头反光相机。1999年哈苏公司推出了第一部135相机。
在欧洲享誉世界的照相机还有瑞士的仙娜(Sinar)和德国的林豪夫(Linhof)专业大片幅座机和罗莱弗莱克斯(Rolleiflex简称禄莱)专业120相杨。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的照相机工业很快发展起来,其中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两大公司即为尼康公司和佳能公司。
尼康公司的前身是日本光学公司(Nippon Kogaku K.K.),于1917年成立,由当时日本的三家最大的光学公司合并而成。1932年日本光学公司开始以尼柯尔(Nikkor)的牌子生产镜头,很快风行一时。直到1948年该以司才第一次以尼康(Nikon)的牌子生产相机,并一举成名。尼康公司也以此时作为正式命名。至今尼康公司生产的F5专业单反相机已是世界顶级相机之一。
佳能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是日本的吉田五郎和内田三郎,他们看到当时的徕卡和康太克斯相机如此精良,下决心生产出日本自己的更加优良的相机。他们于1933年创办了“精机光学研究所”,1934年开始研制生产第一部相机,1937年这台命名为“观音”(Kwanon)的相机诞生了,这是一部完全仿徕卡的相机,这就是佳能相机的前身。1935年精机光学研究所正式以佳能(Canon)为商标,佳能公司亦由此时诞生。现在佳能相机和尼康相机一样,都是世界著名品牌相机。尤其是佳能的EOS系列相机,更以其精密的电动对焦系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日本的照相机除了佳能和尼康两大牌号以外还有很多著名品牌,例如宾得(Pentax以前译为“潘太克斯”)、美能达(Minolta,以前译为“米诺尔塔”)和奥林巴斯(Olympus,以前译为“欧林帕斯”)都是照相机的著名品牌。此外还有亚西卡(Yashica)、柯尼卡(Konica)、富士(Fuji)、理光(Ricoh)、玛米亚(Mamiya)、勃朗尼卡(Bronica,香港译为“碧浪之家”)和骑士(Horseman也有的译为“豪斯曼”)等。目前日本的京磁公司与德国的蔡司公司合作生产原德国的品牌康太时(Cantax以前译为“康太克斯”)相机。玛米亚相机和勃朗尼卡相机,都是120专业相机的世界名牌。而骑士相机是大型专业座机的世界著名品牌之一。目前勃朗尼卡公司与日本的腾龙公司合并。
俄罗斯的也是一个照相机大国。二战胜利以后前苏联把德国蔡司公司和徕兹公司的很多生产设备连同技术人员一起带到了国内,以至于在20世纪的40~60年代,前苏联相机一度成为仅次于德国甚至可以与德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名牌照相机。当时的佐尔基、基辅和菲特尔是苏联照相机的三大著名品牌。但是随意日本照相机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前苏联计划经济下管理体制的日益落后,日本相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超过前苏联相机。前苏联解体后照相机工业更加落后,而日本相机则始终在大踏步地前进,成为世界上产品质量仅次于德国,甚至在某些方面(如电子化、自动化方面)远远超过德国的照相机生产大国,尤其在产品种类和生产数量上更是大大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照相机生产第一大国。这使得历来趾高气扬的德国照相机著名生产厂家,如徕兹公司和蔡司公司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开始与日本合作,生产某些普及型自动化相机。而目前被统称为“俄罗斯”相机(有些不是在俄罗斯本土生产)的前苏联的一些相机品牌,如基辅和泽尼特(前佐尔基)相机,与日本相机和德国相机的差距则日益拉大。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太慢,产品品种单一是俄罗斯相机的通病。然而俄罗斯相机又毕竟有前德国相机的技术和传统,所以在光学方面和机械方面,仍有某些优势存在。俄罗斯相机笨重、结实、成像质量好、价格便宜,很适合我国工薪阶层摄像爱好者的需求。
除了日本、俄罗斯以外亚洲的韩国三星公司也生产相机,但是以小型自动化袖珍相机即傻瓜相机为主。目前三星公司与德国的禄莱公司合作生产禄莱小型相机。而亚洲的其它一些国产,如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则以照相机加工业为主。
在欧洲,除了德国、瑞典、瑞士生产几种高档豪华相机以外,英国、法国、意大利、捷克、也都有自己的照相机工业,但都没有世界范围的影响。
世界上除了照相机厂家以外,还有一些著名的专业镜头生产厂家,如法国的安琴(Angenieux)、德国的蔡司(Zeiss各种相机用镜头)、徕兹(Leitz徕卡相机专用)、潘太康(Pentacon)、罗敦司得(Rodenstock)、施耐德(Schneider)、日本的骑士(Horseman大型相机用)、塞柯(Sekor马米亚用)、吉野(Zenzanon勃朗尼卡用)、兹伊柯(Zuiko 奥林巴斯用)、赫泽侬(Hexanon柯尼卡用)、尼柯尔(Nikkor尼康和其它大型相机、放大机用)、富士侬(Fujinon富士和其它大型相机、摄象机用)、考西侬(Cosinon确善能用)、理开侬(Rikenon理光用)、启侬(Chinon企诺用)、腾龙(Tomron)、适马(Sigma)、图丽(Tokioza)和美国的威达(Vivitar)、英国的柯克(Cooke)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334

主题

1万

积分

Rank: 6Rank: 6

钻石会员

精华
7
帖子
5170
注册时间
2002-3-20
在线时间
3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12-12-18
好友
0
3#
 楼主| 发表于 2003-5-14 17:4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的历史

四、我国摄影器材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较晚。1958年我国才成立第一家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总厂,开始生产上海牌照相机,后改名为海鸥牌。1965年由上海照相机二厂、上海电影机械厂和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等五家企业联合而成立了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开始生产照相机,开始也叫海鸥照相机,后更名为凤凰牌。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受世界照相机发展的影响,我国先后有十几家照相机厂和光学仪器厂开始生产照相机。如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紫金山牌照相机,重庆光学仪器厂生产的长江牌、华山牌、珠江牌135照相机,北京照相机厂生产的长城牌照相机,天津照相机厂生产的晨光牌和东方牌照相机、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的天鹅牌、熊猫牌和孔雀牌照相机,常州照相机厂生产的红梅牌照相机,苏州照相机厂生产的虎丘牌照相机,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甘光牌照相机,华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华光牌照相机、青岛照相机厂生产的青岛牌照相机、丹东相机厂生产的牡丹牌照相机,广州照相机厂生产的珠江牌120照相机等。此外文革期间上海照相机厂还仿照德国的徕卡和瑞典的哈苏生产过红旗牌135相机和东风牌120相机。这些照相机厂和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形形色色的照相机曾经在我国的照相机发展史上留下过光辉的篇章。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生产能力不强的弱小照相机企业纷纷“关停并转”,目前只剩下两家比较有影响、有实力的照相机生产企业。这就是由原上海照相机总厂发展起来的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和由原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发展起来的上海凤凰光学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仍在生产较高档次的专业单反相机,而且品种系列较为齐全。而其它公司不是已经倒闭,就是只生产一些简易傻瓜相机。目前北京照相机厂、甘肃光学仪器厂、重庆光学仪器厂仍在生产相机,但品种十分单一。此外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一些小型照相机厂仍在进行来料加工制作。
第七节、数码影象技术的发展
一、全新概念的数码影像系统
从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以后的160多年里,人们一直沿用以卤化银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技术。然而正是这种摄影技术,在20世纪末,受到了来自计算机领域的,足以威胁到它的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最新概念的数码影像技术,它引发了一场摄影领域的划时代的革命。人类从十九世纪初开始的摄影尝试,终于在二十世纪末,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影像技术必将更加完善。这种全新概念的摄影系统,比传统的银盐摄影系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传统影像是利用卤化银的感光特性,使通过镜头的光线射到感光胶片上形成“潜影”,再通过暗房加工的方法,将潜影显出来成为正像或负像。而数码影像技术(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是利用一种光电耦合器件(CCD),将镜头所成影像的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再把这种电信号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记录下来,最后通过计算机和其它专用设备,再把这些数字信号还原成光信号,把影像再现出来。这种成像技术被称为“固体影像传感技术”,也就是“数码影像技术”。
用来把光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暂时记录下来的这种新型照相机,就是现代数码相机。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个电荷耦合器件,被称为CCD芯片(CCD为Charged Coupled Devices的缩写,意思是可充电的电荷耕合器)。这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集成电路器件。它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光电耦合元件组成,每个光电单元的大小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一个CCD芯片就是由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到上亿个这样的光电单元组成,而面积不过几平方厘米到几十平方厘米。而这个CCD芯片,则被放在传统照相机放胶片的位置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提示 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5-12 04:15 , Processed in 0.195014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