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查看: 32596|回复: 28

关于摄影的那些事-胶片的故事

  [复制链接]
     

4

威望

586

主题

4万

积分

Rank: 8Rank: 8

元老勋章 贡献勋章勤奋勋章

化石会员

精华
5
帖子
14589
注册时间
2003-2-13
在线时间
6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6
好友
24
发表于 2018-1-2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咔够,结识更多爱好摄影器材朋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言: 胶片.jpg

写点有用的东西实在不容易,本来想写成妙语如珠,又能展示大意义的好文,可惜,又可惜,哈哈。还好现在有网络,有百度可以COPY黏贴,虽然没有了GOOGLE。虽然现在可以很容易获得各种资料,包括很多以前很难获得的信息,甚至国外资料。还记得以前要查点专业信息就需要到书店和图书馆查阅很多资料,还不一定能找的出来,网络时代真是太方便了。接下来我写的东西虽然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网络,但是不是简单的COPY和堆砌,融合了我的从喜欢上摄影爱好摄影二十几年的整个过程,希望能和我有同样爱好的色友分享。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所以我写的一切都只是代表我的个人喜好。本来想写的一系列的有关我接触摄影以来对一些东西的体会,是有顺序的,但是写写就乱了,所以就当没先后好了。
   本来应该先写相机才对,但是相机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太杂,只好先捡简单一点东西写吧。
正文:
胶片:
     现在已经是彻底的数码时代了,现在再谈胶片或许有点落伍了,也没什么大的意义。不过从原理上说,胶片时代决定成像主要是镜头+胶片+后期处理,当然有相机的精度等因素。而到了数码时代成像取决于机身(胶片机身+胶卷)+镜头,所以讨论胶片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自从使用标准暗盒的现代相机发明之后,到胶片相机基本停产,全世界到底生产了多少台相机,我想统计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抛去损坏的和各种原因损耗的,至少现存几十亿台可以正常使用的相机肯定是有的。虽然可能大多数被放在柜子里,成了摆设品。按理说这么存世大的胶片机身对胶卷需求还是很大的,那么为什么胶卷厂商还要减产,甚至停产呢。
     我想首先最重要的是数码相机的诞生和成熟对胶卷相机市场冲击。记得数码相机刚问世的时候,甚至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广大的胶片使用者还在对数码相机的高噪点、偏低的像素、不自然的层次过度、干硬的色彩质感等等还嗤之以鼻,在很多专业领域还是胶片占有绝对的位置。但是现在已经不会有人再讨论胶片好还是数码好这个问题,数码技术已经很成熟,各项指标也可以基本满足所有的业余和专业影像领域需要。数码凭借着它的便利性,还有像无损复制、高感、高像素等等胶片不具备的优点,而且还在不断提升技术彻底取代了发展一百多年的银盐菲林时代。胶片市场只只有在像大画幅等等极少数领域有一定的市场,其他只能依存于广大的胶片摄影爱好者。而高清智能手机蓬勃快速的发展让胶片更是雪上加霜,让之前占有绝对市场的单反数码都压力山大。更是让胶片需求越来越小,像我这样的普通胶片使用者,以前一年至少几十个胶卷使用量。到现在一年几个都拍不完。连数码单反也只是除了特殊需要都很少用了,高清智能手机实在是太方便了,而且现在的成像质量也可以满足我们很多普通需要。
那么是不是胶卷菲林就要消失呢,我想暂时不会的。因为,首先还要海量的胶片机存在,虽然现在使用频率少了,但是胶卷相机除了空按快门,就像枪一样,还是要喂喂子弹的,还是有这个巨大需求的。只不过现在总的需求量小,厂家就要缩减产量,加上各种成本上涨因素,胶卷价格可以讲相对来说更贵了。现在就拿最便宜的正期35mm的36张普通正期负片来说(10-15元),拍摄一卷加上最普通的冲扫(淘宝价格)也要在10-15元,那就是说以我们最低的要求,拍摄一卷成本在20-30元,而且这是最低要求,只能说拿来看看。而且用手动机也只是按36下快门,要是自动机,只是几分钟时间就一卷。相对数码的几乎无成本(排出机身镜头等前期投入)来说,玩胶片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现在玩胶片成了一种奢侈的爱好了,还好现在大多数人拍的少,用用更便宜的过期卷也能将就。
数码使胶片使用量减少,提高了成本,反之高成本就使胶卷用量更少,这样就是一个负循环,结果最后胶卷肯定成了少数人的特殊消费。但是最起码这几十年还不会情况太恶劣 ,虽然柯达几年前也宣布停产,但是只要原来的存量消耗完,他们胶卷厂家还是会重新复产的,这个暂时不用担心。现代的胶片相机发展了上百年,不管是从使用的材料、结构、工艺还是造型,还是光学还有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讲相机技术除了数码成像之外,大多数其他方面,像光学什么都没有质的飞越。而胶片时代百花齐放的各个品牌各个经典的型号,凭借着不同的精湛的工艺、设计,依附于不同的品牌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在数码时代是基本不具备的,数码时代相机和镜头成了一个消耗品,大家比拼的主要是价格还有技术因素,而忽略了相机作为一个艺术工具所具有的价值感。
还有像传统的机械手动操作模式以及不同的结构和材料工艺带来的控制操纵感、手感、仪式感,以及对在底片没被冲洗前对影像的期望和神秘感也都是现在的数码相机所不具备的。同时对胶片本身所属的银盐感光带来的质感、存在及合理,就像现在又开始流行起湿版和火花棉。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以后的玩胶片也只会成为一种像玩湿版之类的小众方式,不过肯定圈子要大很多。
那么说,胶片必亡。是的,只不过或许有一个东西或许会让那些海量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胶片机器起死回生的,那可能就是-数码胶卷。
数码胶卷:
就像我们之前**的数码以它的优势完全占领了商业、业余以及高端消费市场,而影响传统胶片相机主要使用者的传统相机爱好者就是胶卷的价格和冲洗的成本和方便性,而没有了昂贵的胶卷,这些机器只能成为摆设。而其中的一个或许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案就是数码胶卷,可以参考中画幅的数码后背设计理念。但是不同的是商业使用数码后背的中画幅机身本身就没有多少款,而且都是高端商业和发烧使用。只要设计几款转接后背的装置就基本可以,但是这点和海量的135和120不同,之前的几种宝丽来后背就是一个例子。存世的135和120相机,甚至更老的其他规格相机每个机身的后背尺寸、规格都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每个机身都设置一个连接装置,甚至统一简化分成几种、几十种,甚至一个品牌几种都不大现实,成本太高。那我们转换一个思路,相对理想的想法是这样的。成像元器件无疑要换成CCD或者CMOS,考虑到空间以及胶卷使用者对操作手感的要求,形式和结构还是类似胶卷,功能也是类似胶卷是一个成像及存储的需求。但是要在这么小的空间,主要是从焦平面到后背板中间的间隙太窄,这个位置是放CCD之类成像元器件的,难度最大。还要放很多电子电路以及保证卷片手感的结构,难度还是很多的,但是我想技术上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市场需求量是巨大的,前景也是光明的。正在你们以为我窃窃自喜,以为我的想法多么好的时候,其实你们错了,很多年前就有了这个试验品,甚至有一段时间说要用商业化成品出来,可惜后来就悄无声息,我想对广大爱好者来说,玩胶片相机那只是生活的一个小部分而已,而且后来的数码发展和自动对焦技术实在让我们敞开怀抱。不过,我想或许,或许肯定将来不知道,或者几年,或者十几年就有了。就像我在D90之前还在我多年前泡的几个摄影群了说,我觉得要是数码单反有摄像功能就好了,还被很多所谓专家耻笑,单反就要专业拍照,怎么还要拍录像呢?谁知道仅仅一年之后带视频的尼康的D90横空出世,以致现在的数码就算入门级,视频都是基本功能,更不要说中高档必备的高清视屏功能。有时候需要想想,或许就达到了呢,只不过这个靠我是肯定不行的。
很久之前2001年在色影无忌上就有探讨数码胶卷的帖子,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19864-ordertype-1-highlight-%CA%FD%C2%EB%BD%BA%BE%ED.html。国外的一个产品链 数码胶卷-美国.jpg 接:http://**.siliconfilm.com/https://**.dpreview.com/articles/4696652908/siliconfilmvaporizes这是美国比较早一家产品的信息,据说像素低,价格高,不过那是17年前的信息了,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网页还在。据说以色列也有原尺寸的E-FILM,不过价格也是非常昂贵,其实假如真的可以达到中档APS画幅成像质量其实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下面是国内05年就宣传数码胶卷成品,2011年时候还宣传说要还商业化,不过我从来没见过实物,身边人也没人知 数码胶卷-RE-35.jpg 道。http://**.nphoto.net/news/2011-04/07/8cbec06fb1a9c333.shtml,这是它的商品官网,竟然还在,名称叫re35,不过官网上还是写着这个产品还不存在,据说是愚人节玩笑,估计还是在理想阶段,不过也是很不错了,至少先要有想法。
相关数码胶卷的信息http://news.cntv.cn/program/worldexpress/20110406/104978.shtml
其他思路:http://digi.tech.qq.com/a/20160920/050890.htm
这个是类似数码后背,就像柯达和富士跟尼康和佳能合作的初始单反数码一样,基本就是单反机身加数码后背,不过都要加一个大大的底座,但是很丑,巨大,可以参照我写的关于尼康数码的帖子。这个最大缺点就是不能通用。虽然不了解现在数码胶卷情况,但是我想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又巨大的商业需求,肯定会有成熟的商品出现。不过数码胶卷本质来说还是数码产品,不可能兼具传统银盐成像了。 nikon 原始数码1.jpg
数码后背:
     数码后背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价,普通烧友估计是不会买的,好在购买者大多也是专业的图像机构,有钱,而且他们针对的也是高端客户,出得起这个价。市售的数码后背基本只是针对中大画幅相机,特别是市面上主流胶片中画幅相机,能配大画幅寥寥无几,因为里边最重要成像原件CCD,也是成本最高的一个部件,同样也是数码单反,不管是APS还是全幅还是其他规格。
数码相机现在基本区分档次是按照成像原件尺寸来区分的,基本全幅都是高端,而且价格也很高端。大成像面积带来的成像优势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像领域要中大画幅的原因。后背更是如此,这也是数码后背的优势所在。数码后背也从早期几百万像素到现在用亿计算,价格也从刚开始天价,到现在入门级10万以下就能搞定。市售大部分数码后背都可以安装在哈苏V/H系列、康泰时、玛米亚等一系列中画幅机身上,近几年也出现了针对数码后背而专门设计的机身,比如飞思PhaseOne系统的PhaseOne 645DF就是里面的佼佼者。我没用大画幅机器,也没用过数码后背,以上只是我针对资料的总结。数码后背 总结起来就是优点成像面积大,缺点就是一个字,贵!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顶级单反像素都是2、3千万,以后还会不停的提高,大有赶上入门级数码后背趋势。那么是不是说,假如同像素的单反可以取代同像素的数码后背呢。答案是否定的,以后技术发展到什么地步或许差不多,但是现在不可能。因为,还是成像面积。假如像素一样,大底的机器单个像素面积大,接受光线更多,可以减少像素之间的干扰,让成像更锐利,画质更好。大底可以做到更大的像素间隔,可同时也可以使用更好的镜头,进一步提升画质。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数码后背基本都是用CCD的,而高像素单反基本都用CMOS作为成像元器件。理论上CCD传感器在灵敏度、分辨率、噪声控制等方面都优于CMOS传感器,简单说就是成像好。但是理论上讲CCD发展到现在技术已经遇到瓶颈,这也是为什么高端单反基本都用CMOS的原因了吧。不过现在的数码后背的像素真的是很高很高,还是把单反抛在后面,毕竟面积是王道,胶片时代如此,数码时代也如此!
CCD和CMOS:
现在的数码基本不是用CCD就是用CMOS,特别是现在的高像素更让CMOS大行其道。现在像素数是各大相机厂商宣传的主要指标,这个我们要**下,是否高像素就代表高画质。理论上同样面积像素越多,成像越清晰。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同像素的APS单反画质要明显好于更高像素的口袋数码,十几年前2,300万的小数码拍出来的照片甚至比现在1000多万小数码拍出来照片看起来都舒服.其主要原因就是小面积传感器的像素密度值太高,造成了像素点之间的影响,最终的成像也就变差了,所以要需要一个面积和像素的均衡。所以我们不用去追求所谓超大像素,要有所取舍,而高像素带来的还有对其他硬件设备要求提高,总体投入也越高,如果您只是朋友圈炫炫,拍拍 到此一游,说实在的十年前的数码完全就能满足!
CCD和COMS对比:这两种都是很成熟的成像原件,如果要真的对比,一大堆参数我也不懂,您也看得累,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下。目前同样尺寸下CCD传感器在感光度、灵敏度、低照度成像、分辨率、噪声控制、对颜色表达等等方面都优于CMOS传感器。这也是数码后背为什么大多用CCD而不用CMOS的原因,毕竟同样面积,都是好算法的情况下CCD成像好于CMOS。但是,CCD也有他的缺点,比如长时间曝光噪点多,成本高。而 CMOS的好处最主要的是和半导体工业的流程兼容,可以做得大量又便宜,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反应速度快以及高整合度的特点。而且现在两种传感器都在进步,差距也慢慢在缩小。对于商用CCD在现在竞争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极致,由于很多先天的一些因素,原来一直使用CCD的厂家包括NIKON也开始在高端机器上使用CMOS。可以说在高端DSLR中CMOS取代CCD是一个必然趋势,我看了下尼康和佳能,从入门级到高端都采用CMOS了,只有一些低端入门DC还采用CCD。还是很怀念富士S5、尼康D300S的成像的感觉,可惜这个世界不变就是永远在变。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像素:
    像素数是现在无论是数码单反,还是傻瓜DC,还是智能手机宣传重点点,那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像素?
     请自我脑补像素 、分辨率、拍摄设备分辨率、输出设备分辨率、人眼分辨率含义和关联。理论上我们输出照片或者平面介质=成像设备分辨率= 冲印尺寸 × DPI(分辨率)的含义,最简单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平常拍了各种照片一般都是放大到6-7英寸,按照输入设备和我们人眼识别能力300DPI就能满足我们肉眼识别效果话,那理论上200万像素就足够清晰了。这就是我以前还用十几年前220万像素DC拍出来照片洗出来7寸照片效果一点不比现在1两千万DC效果还好的原因,一个是分辨率再高,也要看你用多高分辨率设备输出,还有你输出的尺寸。如果小幅面就算你像素再高,分辨率再高也没用,而且以前的老DC普遍CCD都比现在的大。那现在我们知道平常就是输需要12×8英寸的大照片时候,需要的分辨率也不过为3600×2400,1000万像素的相机就可以搞定,这是目前基本所有市面所售数码产品都具备的能力。假如我们参加摄影比赛冲个二十几寸照片,那理论上也就是20×24X300X300=已经超过4千万像素,假如需要更大商业画面,那只能用数码后背或者是中大画幅传统冲放了。
相关知识请看这几个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3ca3c0102fh32.html(这个讲的比较透彻)http://dcdv.zol.com.cn/474/4741995_all.html、ttp://tieba.baidu.com/p/2461764775
好了终于该讲到我们的胶片了,差点跑题跑到东南亚了。胶片英文是film,直译是菲林,一般指的是我们的胶片,还指像印刷等其他行业的底片,甚至是我们丝网印刷里边最简单的用硫酸纸做得做网版用的有时候也叫菲林。而我们现在讲的胶片指的是现代包含用作感光的药膜(又称「乳剂」),以及用作菲林承托药膜的(2)片基(Film base)。早期的底片用玻璃作片基,19世纪晚期塑胶工业技术成熟压成薄片的塑胶片取代玻璃成为片基。于是胶片成为底片的代称。而更早的用于成像的干版、湿版等等不能成为胶片,但是这里还是顺便要讲讲,才能了解真个成像部分的发展历史。
高像素机身需要什么多高分辨率的镜头:(以下都来源于资料和我的一点总结,从里不是技术派,如果哪里**不对,还请指教)
在胶片时代,成像主要取决于镜头的质量,当然还有胶卷,机身精度。我们评价一个镜头,除了那些原始的老镜头,或者老毛子、国产的一些镜头,很少有人把分辨率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除了少部分劣质镜头,很少有镜头分辨率达不到当时所用胶卷和放大的要求,我们大多会关心镜头的反差、色彩、油润度等等偏主观的一些因素。可是随着数码时代机身进入高像素时代,我们终于不得不面对玩老镜头的一个尴尬,是不是一些老镜头的分辨率满足不了机身的需求?是不是就算你开发出更高像素的机身,但是没有能满足高像素的高分辨率镜头不也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这里的老镜头主要指的是自动时代以前的手动镜头)
那到底多少分辨率镜头才能满足现在高像素机身需求呢,让我们**一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镜头分辨率和机身分辨率,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还有MTS值。清晰度(sharpness)=分辨率(resolution)+锐度(acutance)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07774-1-1-1.htmlhttps://wenku.baidu.com/view/eff7d77daeaad1f346933fb2.html(请自行百度)。这个帖子给我们从理论上去理解镜头分辨率和机身分辨率之间的关系。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97879-1-1-1.html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6b3ca3c0102vbof.html
通过以上可以了解到,高像素的机身对镜头分辨率是有要求的。确实是分辨率越高越好,但是因为一些虽然电子技术发展的很快,但光学也有极限。由于衍射极限的影响,全幅的像素密度不可能做的太高,而且像素提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增加像素,分辨率增加的速度会很慢,趋向于停滞。而且我们评价成像质量的好坏还要考虑传感器的品质、相机的软件、拍摄质量和显画幅大小,高像素优势势只有扩印照片、放大照片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现出来。
按照镜头分辨率和机身像素的关系,现在的高级镜头满足3000万以上顶级机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一些中低端镜头满足起来就有点那个啥了。可惜photozone、dxo上基本没有手动老头特别是其他更老的镜头的测试参数,只能实际测试了。我估计大多老镜头应付起来吃力,少数的老头里边高档镜头也不知道情况怎么样。毕竟按照我国照相机检测标准(JB745-65),一般135照相机的镜头中心视场达到37线对/毫米、边缘视场达到22线对/毫米,就算是一级镜头,虽然同时代欧美日本的镜头要好很多。
而且从镜头来说,发展了上百年,其实早在胶片时代很多镜头、包括光学结构都已经很成熟,而且都快达到了理论的极限,就算现代的计算机技术都不能带来巨大的提高。也大多只是针对数码进行的一些优化,假如将来没有材料、结构等突破性的提高,镜头光学水平也不会有巨大的提高。我想相机厂商也不会傻到不停提高机身像素,然后让大批的镜头从理论上满足不是机身需要,又制造不出来更高分辨率镜头(只是我的想法)。
这个话题有点绕,但是想想玩镜头不就是玩的那个乐趣吗,要想玩高分辨率,那就买最新的顶级镜头、顶级机身自然没错!
相机感光成像材料发展历史:
要讲成像材料,当然要了解相机或者更早的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讲是相机发展促进了成像材料,特别是胶片的发展,但是反过来,成像感光材料的发展也促进了相机的小型化和结构、技术等等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胶片相机发展历程请自行百度:http://letsfilm.org/archives/299043https://**.douban.com/group/topic/23164256/?type=like。整个照相机发展历程肯定要提到光影成像,在中国自然要提到2000多年前墨家发现的针孔成像,到现在还有很多爱好者玩针孔。不过那时候虽然还有西方人接着发现成像原理,又发明了成像设备,添加了光圈、透镜,但是没有能够感光成像材料发明出来,所以顶多是用在绘画上。
感光材料及相机发展重要的节点:http://**.nphoto.net/news/2015-05/25/a06b1e969814ec2e.shtml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照片
1、1822年法国的 尼埃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关于到底哪一张才是真正历史上第一张照片有些争论,但是拍摄者都是尼埃普斯。(把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纪录在玻璃板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法,称作日光蚀刻法。1793年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留影像的试验,1822年曾用涂有柏油的玻璃板为感光材料。再敷以版画,置于阳光下暴晒成像,但是成像不清晰。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尼埃普斯并没有从他的发明中获得多少利益,他死时也仍然默默无闻。不过,在死前他把自己关于太阳印象法(heliography)的制作方法分享给了他的商业合作伙伴,路易斯-雅克• 达盖尔(Louis Jacques Daguerre)。感光材料正式使用)
1827年夏法国陆军退役军官尼瑟佛尔.尼埃普斯,拍摄了一张楼顶上有一个鸽子窝的照片。歷史上第一張成功拍攝且可以永久保存的照片。

第一张照片.jpg




还有人认为,目前保存在法国博物馆这张牵马人照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照片。但是按照当时的感光材料成像速度,是不大可能拍摄出这样的成像来,而且这个照片其实是用类似于晒斑复制得来的,所以理论上不能算是摄影技艺。
现存第一张照片.jpg


还有其他争议和新的发现的,请见链接:https://m.zol.com.cn/article/1389038.html?j=**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8ef15d0101dupn.html,到底是哪一幅其实也没那么太重要的意义!
这张照片距今已是一百六十多年,虽然不是很清楚。这人叫耆英,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位高权重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1844年,于勒.埃及尔以法国海关总检查长的身份来到中国,清廷接见了他,当时宫里还没有人见过照相机这洋玩意儿。当于勒提出要为朝廷大员拍照时,没人敢尝试,耆英跟洋人打交道多,自然就同意了。这张照片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史家和档案专家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目前法国摄影博物馆及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中国照片档案馆等都有留存。

中国第一张照片.jpg



2、塔尔博特——由负像到正像,现代派摄影法的奠基人。1835年研制出了第一张相纸负像。用来印制正像。1839年1月向法国和英国的皇家学院申报失败。而他的由负像到正像的发明却为现代负片工艺开创了新起点(1835年,英国人塔尔博特以纸为片基并使用食盐水定影成功,取名卡罗法。此方法得到的影像是负相(负片),可以复制为正相的照片。卡罗法(Calotype)名称来源于希腊文中,"美丽的"与"印象"二字。卡罗法也被称为塔尔博特法)。还有消息说他的照片才是第一批人类历史照片,只不过某些原因,当时没有公布出来。
3、路易斯•达意尔。.一八三九年八月十五日,法国科学院大厅,举办了一场光学照片的展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张光学照片,当时轰动了整个巴黎。(争论太多)
3、第一台真正相机也是第一种相机成像法: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可携式木箱照相机,也就同时发明了所谓的达盖尔银版法(Daguerreo type),又称银板照相法,公认为它是照相的起源。这种工艺是在研磨过的银版表面形成碘化银的感光膜,于30分钟曝光之后,靠汞升华显影而呈阳图。
第一张有人的照片.jpg
这是历史上第一张有人的照片,是达盖尔用银版拍摄的。
盖尔法是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 当时是,这种摄影方法的曝光时间约为30分钟,大大的短于尼埃普斯日光硬化的摄影方法。用这种方法拍摄出的照片具有影纹细腻、色调均匀、不易褪色、不能复制、影像左右相反等特点。这种摄影方法是用达盖尔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又称为达盖尔银版法。


4、摄影史上第一次感光材料大革新。
A、最初的假设
人们想得到的是既像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那样具有清晰的影像、细致的影纹,又像卡罗法那样能便宜、迅速地印出许多的照片,于是,有人提出了用透明片基代替纸基制作负像片的设想。
B、“蛋清玻璃”摄影法
19世纪时,制作透明片只有玻璃可用。然而,感光药品怎样才能附着在玻璃上呢?人们开始寻找一种透明的粘合剂,它既可以将感光化学材料附着于玻璃板上,又能经得住显影、定影的冲洗。人们首先想到了用蛋清作粘合剂。1847年,尼埃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Saint-Victor)首先取得了“蛋清玻璃”摄影法的专利权。然而,混合于蛋清之中的感光药品极有限,曝光约需5至15秒,不适于拍摄照片。但是,它对于制作“蛋清相纸”并用于洗相片和制幻灯片还是很适宜的。
C、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世界第一位摄影艺术家纳达尔。1851年,英国伦敦的一位雕塑家阿切尔(Fredrick Scott Archer 1813 – 1857)发现将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胶,再把碘化钾溶于火棉胶后马上涂布在干净的玻璃上,装入照相机曝光,经显影、定影后得到一张玻璃底片。火棉胶调制后须立刻使用,干了以后就不再感光,所以这种摄影方法称为“湿版法”。湿版法操作虽然麻烦,但成本低,仅为银版法的十二分之一,曝光比银版法快,影像清晰度也高,玻璃底片又可以大量印制照片。
该工艺兼具达盖尔法的精细和卡罗法的方便复制,这项技术在摄影行业中独领**三十余年(1850-1880)。在此期间,肖像摄影艺术迅猛发展。19世纪70年代,火棉胶湿版法受到了玻璃干版的竞争,并在1880年前后被工业生产的溴化银干片取代。
湿版法的优点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风景约需10秒至1分种,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清相纸,便可以印出无**永久性的照片,且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景物优美真实,价格低廉。
在今天电子数码影像冲斥之下,还有很多艺术家和爱好者还在钟情这种原始的成像方式。而湿版火棉胶摄影术以它的独特艺术性,在摄影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湿法火棉胶玻璃版(Wet Plate Collodion)摄影法,可以让我们摆脱除了摄影镜头之外所有的硬件束缚,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制作,回归到摄影本身,让玩家真正关注摄影过程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只关注摄影器材本身。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5bd1b0100xi0z.htmlhttps://**.zhihu.com/question/45987954?from=profile_question_card
5、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5月17日,在伦敦英国科普会演讲中,马克斯韦尔用三原色相加混合也就是加色法方法,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图像。他被公认为彩色摄影原理的创立者,彩色摄影的试验从此开始了。
人类第一张彩色照片《苏格兰花格呢缎带》(Tartan Ribbon),实际拍摄者并不是麦克斯韦尔本人,而是摄影师托马斯•萨顿(Thomas Sutton),即是发明了单反的摄影师,但由于照片原理来自物理学家,所以通常版权归前者。1861年,萨顿对着这条缎带拍摄了三幅同样的照片。然后用三部放映机同时将映像透射到银幕上,每部放映机镜头前都拧上不同颜色的滤镜。麦克斯韦尔提出用三原色可以混合出世间的任意一种颜色,他的这个论断在这次放映试验上得到了验证——第一张耐久彩色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6、第二次大革新——干板摄影普及的曙光
  1865年柯罗叮溴化银干版被研发出。感光版制成后不必马上装入相机中拍摄曝光后也
不必马上冲洗加工,但乳剂层干燥后感光度下跌,曝光时间要数倍于湿板,应用受限十分明
显。
1868年W.H.哈里森提出使用胶棉明胶来替代胶棉乳剂的设想。并在随后的1871年被英国医生R•L•马多克斯证实可行。
19世纪70年代,摄影在技术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变革。1871年,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发明了另外一种以玻璃为感光版的摄影方法“干版法”,玻璃干版在感光能力上又有提高,质量很稳定,摄影时比“湿法”方便很多,在室外阳光下曝光时间可缩短到1/25秒。湿版相机到现在保存下来的不是很多,但是干版保存下来不少。
1877年查尔斯•贝内特发现了把溴量过剩的乳剂延长加热时间即延长乳剂的成熟时间乳剂的感光度大大提高。这样制得的明胶乳剂干版印相曝光速度提高到了1/125秒.在此之前,湿版至少也要数以秒计的时间进行曝光才能照相和印相。
7、第三次大革新——胶卷的发明(终于到胶卷了)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真正意义上胶卷诞生了。同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1888年,当时的伊斯特曼干板公司(现柯达公司)利用涂布机将感光乳剂涂在透明的软片片基上,用于拍照的胶卷由此诞生。与此同时,干板公司还研制出了使用这种胶卷的“柯达”相机,无疑,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胶卷的相机。从此,照相底片以干板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感光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普及型照相机白朗尼。至此,摄影真正普及于老百姓。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使用不同类型的胶卷相机开始充斥市场。相机的发展因此开始向小型化和轻量化方向演进。
1907 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这台被成为leica的相机品牌,发展了一百多年虽然只有那几十个型号,却已经成了相机工业的最高典范代表,甚至成了奢侈品 。而莱卡发明的意义不只是一台相机,而是带来了一种小型化的趋势,一种标杆和方向。接着日本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都曾经疯狂学习、模仿,但是一切都是浮云,但是带给世界相机工业的意义是巨大的。而且推动了胶卷,特别是35mm胶卷的广泛使用,没多少年后,35mm胶卷就取代了120成为老大。
柯达公司于 1934 年推出了宽度为 35 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 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1936 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 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
1947 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
    8、第四次大革新——从银盐到电子数码相机的发展
早期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卫星系统从太空中向地面发送航天照片。
在1975年,由任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的Steven Sasson赛尚,发明制造了人类首部无胶卷数码原型机——重 8.5 磅,由16 节AA电池驱动,将照片记录在磁带内——并且拍下了历史上的首张数码相片。 第一台数码相机.jpg
1981 年,日本 SONY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 (MAVICA接着数码的技术就在不断快速的发展,一直到从2005年柯达开始停产一部分胶卷,到国产乐凯2016年5月宣布停产,到2016年上海电影技术厂十月底前关闭最后一条电影胶片生产线。数码已经完全占有了市场,胶片虽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过去已经是事实。而数码到底以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想影像的本质都是基本不变的。
胶卷发展的历史:(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16f210102vq24.html
胶卷巨头的前世今生
柯达:https://baike.1688.com/doc/view-d3512916.html柯达1880年诞生于美国,首款彩色胶卷柯达克罗姆曾横扫全球市场,并成为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者。随着胶卷业的萎缩,2003年,柯达准备艰难转身,力图成为一家全新的数码公司,但因其数码变革进行得太过缓慢,因此没能成功,于2012年初正式宣布破产。柯达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不光是在感光材料领域,在相机、光学、数码都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是以一个领头者创新者的身份,也创造了N个第一,柯达也是百年光学巨人!
   富士1934年诞生于日本,一直专注于民用胶卷的生产。进入21世纪后,富士的主营胶卷业务日渐衰落,公司提出将医疗及生命科学、印刷、文件处理、光学元器件和高性能材料五大领域确定为重点发展事业。2007年以后,富士又将业务延伸到了化妆品等日化领域。
  乐凯生于柯达、富士之后,是唯一可以与世界品牌柯达和富士并存的中国品牌。为了缓解胶卷市场萎缩造成的企业压力,早在2007年乐凯已开始增加数码相纸、膜产品等的产量。2011年,乐凯又把目光投向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可惜2012年宣布停产,至今没有恢复生产。
Agfa公司位于德国慕尼黑,其全称为 Actien Gesellschaft für Anilin Fabrikation,起初是染料与化学品制造商。在德国金融危机深重的1925年,Agfa 并购了相机制造商Rietzschel,开始生产 Rietzschel 相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Agfa 的相机业务在慕尼黑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胶卷和摄影用化学药品的生产则在到沃尔芬(Wolfen)和勒沃库森(Leverkusen)。二战之后,相机继续在西德的慕尼黑生产,胶卷则被打上 ORWO (产自沃尔芬)的标签,在东德的沃尔芬生产。战争结束后,Agfa开始在西德的勒沃库森生产胶卷,Agfa ISS、Agfacolor CT18 等许多经典的感光乳剂产品也产于此地。早在1928年,Agfa就在美国并购了Ansco,成为Agfa Ansco公司,并最终发展为 GAF 公司,生产胶卷、摄影器材和复印设备。在 vista 时代卖了给日本富士,后来德国又买回去了。对这个牌子的印象就是AGFA对红色的表现了,以为用的少,不能发表什么意见。
依尔福Ilford,专注黑白的百年大厂,可惜在2013年一向平静的伊尔福公司也突然宣布了它们破产倒闭的消息。伊尔福 delta 400经典黑白卷,可惜一直对我们这些业务爱好者来说都很贵。
宝丽来Polaroid宝丽来(莱)公司于1937年,由艾德温•兰德和乔治•威尔怀特所创立。早期以生产太阳镜和发明其他光学技术为主,二战以后才转向照相设备。
2001年,宝丽来宣告破产。2005年,公司被明尼苏达州企业派特斯全球集团买下。2008年2月,宝丽来宣布停止制造底片,转往发展数码相机业务。2008年6月,宝丽来大中华代理权被宝丽来亚太收回。 2010年元旦,宝丽来香港办事处于香港太古城道港岛东中心石利洛复业。
宝丽来直是一个异类的存在,不光他倡导的及时摄影相机和胶片,还开创了一种新式摄影方式。可惜现在的胶片太贵,让我手里几台SX-70只能躺在那里睡大觉。
其他品牌:柯尼卡、三菱、桑尼(广东生产片基是意大利的富兰尼,在国内裁剪分装包装)、塔斯玛(Tasma前苏联)、SVEMA(前苏联电影卷)、 ORWO(东德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6edc40100rghl.html)、禄来、Arista(捷克名牌FOMA的OEM,ARISTA EDU 100即著名的捷克FOMA PAN 100)、FOMA(捷克)、Lomography、凯锐 Kentmere(英国)、上海、公元、百合BRF(法国)、EFKE(克罗地亚)、adox(德国)、英国的Jessops、Legacy Pro(据说FUJI代工)、Maco(德国)、Kirkland、美乐时、



中国曾经的胶卷品牌:(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179180102vq8q.html
中国从照相机工业开始,前后至少有5,60个品牌,自从国产唯一健在的乐凯牌胶卷也于2012年9月4日宣布停产后,这个陪伴我几十年的国产品牌也终于倒下了。他在最高峰时候年销售额几千万卷,出口几十个国家。或许以后还会复产,或许不会再见,一切都有姻缘。
你要说我对乐凯,还有其他像上海、公元等我曾经用过的国产胶卷啥印象,我只能说能出像,还行。毕竟胶卷到底怎么样,后期的冲印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我这个早年主要用乐凯的也大多到小店里去冲印,自然出来的品质无法保证,也不能表现出他的真实水准。
胶卷类型:(https://**.douban.com/note/65552112/
电影胶片和普通胶片:胶片按照使用材料、工艺有很多种不同类型。比如可以分为电影胶卷和常用胶卷,他们的区别见链接(http://**.sohu.com/a/137767965_766293
毫无疑问最先是没有分电影胶卷和普通胶卷的,柯达的创始人发明了胶卷软片之后,给了爱迪生使用。爱迪生依据这种软片加上自己的天才才发明了电影机,所以是照相机是比电影机先发明出来,而且开始都是一种类型胶片。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在高温下极易燃烧,而电影机里作为光源的各种灯具工作时候温度是很高的。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些老电影里,比如《天堂天影院》等等一些老电影里会出现因为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火灾的情况出现。直到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不过如果机器出现故障,光源的高温还是会把胶片烧成一个洞,我的16mm电影拷贝上就有不少,所以放电影一定要有人看着,便于随时排除故障。
电影胶片因为和普通胶片使用环境和要求不一样,所以材料和结构组成和冲印工艺也不大一样,基本是不大能通用的。不过现在有把电影胶片分装用在普通胶卷相机上使用的,按照电影胶卷或者普通工艺冲洗,效果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玩玩就好,千万不要迷信。就好像现在热炒电影头一样,连很多8MM,16mm电影头都成了抢手货,好像一根电影搭上了边,立刻就要提升几个档次一样。另外电影都是一盘一盘的,都是按尺来计算的。你想想以前胶片时代拍一个电影要多少的底片啊,所以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像后来的张艺谋拍摄的美轮美奂的《英雄》和冯小刚的《1942》都是用胶片拍摄的,只有大导演大制作片子才能用得起,虽然可能跟比起请大明星的出场费比起来还是不算什么,但也是不是一般的小导演小制作可以拍的起的。
胶片时代电影都是用负片拍摄的,然后在冲印制作反转拷贝片,所以我们拿电影底片看是正像的,是反转片。要说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比较,我们只能说胶片有银盐和模拟那个味道了!开始的胶片和冲印那么贵,一般平常百姓是肯定玩不起的。不过后来美国推出了8MM和SUPER 8、16mm等小底片规格,终于让普通老百姓可以拍的起动态影像了,现在还是很容易买到机器和设备。
小时候在有了黑白电视机之前,最大的娱乐莫过于看电影了。而那时候大多是黑白片,题材内容大多是抗战片,像最经典的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我们中学以前每到假期学校都要发放电影票,县城里的电影院也不停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些片子。于是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而且每次看的都静静有味,会感动。怎么说呢,不管当年电影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目的下拍摄的,但是比起来现在这些神剧来说,那时候的演员的每一个眼神都含着感情的。
胶卷构成:
我们现在说的胶卷是包括常见的软片和中大画幅使用的散片组成的,两种只是胶卷大小和形式不一样,成分和结构是一样的。前面我们说过片基,那是支撑面,而最重要的感光乳剂。它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都有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之分。
负片和反转片对比:反转片就比负片好?
既然反转片无论从色彩、灰雾度、清晰度、细腻度都比负片好,而且底片和实际成像是一致的,可以直接观看,那我们肯定说反转片就比负片好,其实答案也不是全部对的。
首先相对来说反转片因为材料和工艺限制,对感光和色温要求很高,所以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曝光准确。曝光偏差大一点,后期基本很难修回,而负片对感光要求就没那么严格,有时候甚至偏差个一两档,都能调过来。同样,负片也比反转片宽容度大,能在环境光比大,复杂的环境下保留更多的细节,更后期放大。有一句话这样说的,反转适合看幻灯,会震撼!而负片更耐放大。
这点就很奇怪,为什么更耐放大?我们平常拍的负片冲出来照片真的是跟反转片没法比啊,而且就算同样的每次洗出来照片都不一样,像偏色等等都经常出现。其实我们是被表面现象误导了,因为大家的反转很少冲印出照片来。而负片是以前我们平常用来记录生活的,大多冲出6、7寸照片。可是负片在冲洗放大照片过程中,因为材料和工艺需要印出正像。那么这个过程中不光在冲底片,还有在放大出正像出来,这个过程中环节太多。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小的冲印店,他们为了减少成本,很多都用过期不合格的药水,再加上每次放大照片都需要较色,对于这些店家是不会花费很大精力进行严格操作的,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一张能看的照片,而不是一张精美的照片。
而且所谓的反转片细腻只是跟我们所用的大多数都是最便宜的普通负片,而对于专业负片来说,一样很细腻。要知道很多商业展览、画廊、比赛作品也都是用负片拍摄精放的,你肯定会大吃一惊,负片也能制作出来这么精美的照片,原来还是钱闹的。
不过反转片对色彩的表达、保存时间、扫描(负片有色罩,扫描很难处理,反转没有色罩,便于扫描和印刷电分)都强于同等负片,加上一般杂志、书籍都要求用反转,可以讲各有优势吧。想想以前就是因为有了便宜的乐凯负片我才能享受多拍几卷的乐趣,而反转真实玩不起,更不要说还要备个幻灯什么的,还好我终于有几台幻灯了,可惜我已经很少拍片了。
负片扫描绕不过的梗(色罩)处理:ttp://info.xitek.com/product/201605/25-199181.html
我喜欢的胶片:从开始接触喜欢摄影,一直都用最便宜的卷,当然开始都是乐凯、公元之类的,后来用富士、柯达也都是业余负片。反转也基本就用过EB3、RDP3、E100VS之类反转里便宜的。而且只有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才狠心给自己准备了十几卷RDP3给我的F3做弹药,而且只有遇到极美环境时候才肯使用。现在想起来也不觉得有多苦,其实现在想起里也是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情,摄影可以带给你很多不同的乐趣。
正片和反转片区别:
现在基本上这两个称呼是通用的,不过还是有些区别的,虽然意义不大,但是我们最好了解一点。正片是用来印制照片、幻灯片和电影拷贝的感光胶片的总称。正片与反转片的最大分别是:正片是用于其它底片“转印——冲洗”后得到的正像;反转片是通过“拍摄——冲洗”自身直接得到正像。可以说正片就是一种特殊的负片,说的更简单点,正片类似相纸,相纸的基体材料是不透明的纸基,正片的基体是透明的聚脂纤维、醋酸纤维。正片我们只要特制电影负片制作正像拷贝的胶片。一般是电影洗印厂用的拷贝胶片,不做普通摄影用途。
反转片负冲、负片负冲:都是用不同的冲洗工艺获得特殊效果,没多大意义。
胶卷规格:
摄影胶卷:
百度上一大堆,但是大家比较容易搞混的就是120相机,又是6X6啊,又是6X9啊,又是645之类的,其实这些相机都是用120胶卷,宽度都是一样,只不过不同画幅长度不同,其实就意味着同一卷胶卷,不同画幅,拍出来张数不一样。像我们印象以前挂在脖子上低头拍摄的海鸥4系列就是用的这种胶卷。不过跟35mm胶卷不同是有背纸,没有暗盒,所以拍完还要再卷回去,不然就曝光了。120常用的规格:

(a)6×4.5cm(2.25"×2.25")
(b)6×6cm(2.25"×2.25")
(c)6×7cm(2.25"×3")
(d)6×9cm
(e)6×17cm

这张照片是127规格的

127.jpg





  另外就是35mm胶卷有的有36张,还有的是24张,国内基本都是36张,24张大多数是国外进来的。还有就是要小心假胶卷,市面上的胶卷有很多分装方式。有的是原厂分装
其他像非常规胶卷,包括很多都已经消失,甚至我也没见过的规格:
110(宽16mm)
116(116胶卷,理论画幅8x11cm,实际画幅6.5x10.5cm)
122(又叫3A早期柯达相机所用,画幅为3¼×5½英寸,比120(2¼宽 )宽1英寸)
126(宽度通35mm,有背胶,一幅只有一个齿孔)
127(这个在冷门胶片中知名度算是是最高的,有几款外国双反就是此种规格,更重要的是现在还能买到。比120窄,其他的外形一样。据说但是禄来还有生产这种胶卷,可以用120改装)
130(它的轴长为79.55MM,比120大,1961年停产)
220(同120,只是更长。大多数120的SLR相机有可随时拆换的片匣可以在摄影时有更大的灵活性)
235、435(跟135胶卷的区别就是这两种不需要曝光冲洗不需要暗盒,装片方式也不同)
616(1984年停产,主要是老盒子相机用)
828(画幅和135一样,片轴和120一样有背纸,无片孔)、
620(可以用120改装)
APS胶卷(IX 240 (APS)菲林这是由Kodak与Fuji、Nikon、Canon、Minolta等共同开发的一种新的菲林形式,于1997年才推出市场可以说是菲林制成的「新贵」,它的特点是把信息交换功能(IX)加入传统的菲林之上,使一卷菲林同时有三种大小不同的格式,此外,菲林未拍完也可以抽出,稍后才再放入相机再拍摄。优点是比135方便,但片幅较135略细,而且APS冲晒较135贵。我还有几个这样的胶卷和相机,当年是一种新的尝试,前景也很好,可惜很多事情都存在于理论中.假如当年延续下去,胶卷不知道又有什么其他的发展方向。)
圆盘胶卷(后期还有磁芯)
Bolta film带背胶的35mm美乐时(宽9.5mm,画幅为8×11mm)
Karat 双暗盒快装系统、其实就是双暗盒的35毫米胶卷,因为不用倒片,所以称作“快装系统”。爱克发于1936年推出,1963年被“Rapid”系统代替,但其实两者几乎一模一样。快装系统的最大缺点就是暗盒太小,最多也只能装12张。所以随着135胶卷的标准化和流行。快装暗盒系统最终于1990年代停产。
这些胶卷大多都已经停产消失,要还想使用的话,也只能进行改装了。
电影胶卷:按照胶片规格分类,常用的有:
65mm胶片(有时也叫70mm胶片,成本非常高,多见早期的高成本电影以及IMAX影片,15齿孔的IMAX画质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画质约12K),
35mm胶片(135胶片,最常见,画质约6K),
16mm胶片(纪录片常用,画质2-4K),
8mm 胶片
胶卷该怎么玩:
     胶卷该怎么玩?当然是放相机里拍摄了。这样才能体会到手动操纵的乐趣,冲印店少了,可以玩黑白,可以自己冲洗、放大,可以自己改装胶卷给老相机用。或许多少年后胶卷会消失,不过这辈子我们不用担心。
     还有一种乐趣:以前国内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有进口的国外相机,但是现在信息发达了,海淘已经是我们很重要获取世界各国相机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手里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老相机,甚至里边还有残存的没拍完,或者没来得及洗出来的底片,包裹玻璃干版。有的色友把冲洗出来,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每一台老相机至少都有一个故事,需要你去慢慢体会。
很多人还在痴迷传统银盐还有手动操控的乐趣,还有人说只有银盐才有原始纯纯的味道,想想我们一张传统的照片从拍摄到冲印,都加入了我们人的成分,这个跟现在的PS又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所以,好好玩!玩出乐趣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咔够网APP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7

威望

341

主题

1万

积分

Rank: 6Rank: 6

钻石会员

精华
17
帖子
5977
注册时间
2014-11-17
在线时间
574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6
好友
98
发表于 2018-1-24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现在会员组积分可以当钱用了
     

7

威望

194

主题

3万

积分

Rank: 8Rank: 8

化石会员

精华
7
帖子
1976
注册时间
2013-5-29
在线时间
480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8
好友
12
发表于 2018-1-2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科普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相机-拍的乐趣
     

8

威望

328

主题

2万

积分

Rank: 6Rank: 6

贡献勋章元老勋章 勤奋勋章持有本站证徽会员

钻石会员

精华
24
帖子
6541
注册时间
2003-6-22
在线时间
200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1-27
好友
30
发表于 2018-1-24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威望

586

主题

4万

积分

Rank: 8Rank: 8

元老勋章 贡献勋章勤奋勋章

化石会员

精华
5
帖子
14589
注册时间
2003-2-13
在线时间
6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6
好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很多都不是我的原创,还是花了时间整理一个脉络出来,好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54

主题

1万

积分

Rank: 4

元老勋章

金牌会员

精华
帖子
2220
注册时间
2013-11-1
在线时间
259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1
好友
7
发表于 2018-1-2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长,好耐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威望

586

主题

4万

积分

Rank: 8Rank: 8

元老勋章 贡献勋章勤奋勋章

化石会员

精华
5
帖子
14589
注册时间
2003-2-13
在线时间
6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6
好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2-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10

主题

813

积分

Rank: 1

初级会员

精华
帖子
160
注册时间
2018-2-28
在线时间
19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12-21
好友
7
发表于 2018-3-7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威望

586

主题

4万

积分

Rank: 8Rank: 8

元老勋章 贡献勋章勤奋勋章

化石会员

精华
5
帖子
14589
注册时间
2003-2-13
在线时间
6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6
好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enku.baidu.com/view/8efc57c1bb4cf7ec4afed0d0.html,这是网上关于干版的知识贴,分享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83

主题

1万

积分

Rank: 6Rank: 6

元老勋章

钻石会员

精华
帖子
3752
注册时间
2014-5-7
在线时间
60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9
好友
39
发表于 2018-4-29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感谢!
Quite by accident

Tel; 136420073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提示 上一条 /2 下一条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3-30 00:03 , Processed in 0.271977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