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打印本页]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4 19:12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因为光线太暗,博物馆又不准使用闪灯、三脚架,只好开大光圈、使用ISO400拍摄。
1、

1_3364.jpg (44.82 KB, 下载次数: 25)

1_3364.jpg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4 19:12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2、

1_3364_1.jpg (41.41 KB, 下载次数: 27)

1_3364_1.jpg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4 19:13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3、

1_3364_2.jpg (38.65 KB, 下载次数: 21)

1_3364_2.jpg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4 19:13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4、

1_3364_3.jpg (47.89 KB, 下载次数: 20)

1_3364_3.jpg

作者: gzl    时间: 2004-5-24 20:25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确实是精品---一个大写意的“身段”,加上画龙点睛式的眼神和表情。。。给了一块泥巴,如此活灵活现的《童趣》!-----真好!
  
作者: allen    时间: 2004-5-24 20:41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泥塑好,片子拍得更好。不用任何辅助光的情况下,明暗,光影,虚实处理得如此到位,确是大家风范。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5 13:04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这泥塑一定是某一大师的杰作,能够收入上海博物馆基本上就能够算是“留名青史”了。
但是我翻拍了博物馆中馆藏清朝赵之谦的画卷,在蜂鸟网上想试探一下有没有藏龙卧虎之人,可是结果却......我都不好意思回答说“这是博物馆的馆藏之物”了,难道馆藏的是赝品不成?这会伤一大片人的自尊心的:
http://www.fengniao.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45765
作者: oldyang    时间: 2004-5-25 13:06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精品是  ---  收租院
那以后就没出过精品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5 15:29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转帖]
收租院是在6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组大型泥塑,在介绍《收租院》之前,先须要回顾一下在此以前的部分主题性室内雕塑的创作情况。
  还在解放之初,雕塑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实践,就已创作了不少具有特色的作品。王朝闻创作的《刘胡兰》(1951),整体造型单纯洗练,性格鲜明,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潘鹤的《艰苦岁月》(1957),表现红军战士在战斗间隙的休息娱乐,以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人民子弟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60年代初,北京和四川的一批雕塑家又推出一批新作。刘焕章《少女像》、关竞《铁蛋》、王合内《小鹿》等120件作品于1962年春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两年以后,26位四川雕塑家的作品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叶毓山《聂耳》、郭其祥《百万农奴站起来》、王官乙《独立》等作品获得了好评。在相继的第四届全国美展中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雕塑作品。
  大型泥塑《收租院》的产生同上述雕塑创作的背景或基础是分不开的。这组泥塑是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
  《收租院》以地主庄园收租院为环境,按照当时地主盘剥农民的真实情况,分为交租、验租、过斗、算帐、逼租、反抗等连续的情节,塑造了114个与真人大小相近的人物,塑像布局全长约96米,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农民遭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血泪史。这些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情节具体,形象刻画十分精细写实,加上环境的布置,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收租院》塑像采用中国古代民间庙宇泥塑的传统方法,即用稻草与棉絮和泥在木扎骨架上塑成,眼睛是黑色玻璃球镶上去的。人物结构则运用西方写实雕塑的手法,造型准确,具有真实感。《收租院》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塑像的手法与现代雕塑方法相结合的典范,从而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它在60年代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70年代,天津三条石博物馆创作过三条石工人血泪史的泥塑,在拉萨还展出过大型泥塑《农奴愤》。《农奴愤》分为四个部分:最悲惨的人间地狱;最黑暗的吃人魔窟,最反动的统治机器;农奴斗争盼解放。其中包括106个真人大小的圆雕人物,四面有浮雕及景物模型。《农奴愤》的创作显然借鉴了《收租院》的创作经验。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5 15:36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这里面好象还有一段故事[转帖]:

克隆《收租院》是行为艺术?还是公开的侵权?
蔡国强是否败坏了《收租院》的声誉?
    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今国际最重要的艺术展览之一,逢单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于1999年6月12日——11月7日进行,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次。
    这届双年展由哈拉德·塞曼担任视觉艺术最高决策人。主题为“改革、图新、开放”的本次大展邀请了从1911年出生的路易斯·布尔乔亚一直到1975年出生的维斯纳·维西斯的102位艺术家。中国艺术家蔡国强风头最劲,他凭着《威尼斯---〈收租院〉》赢得了本次大展的最高奖。但是,随之而来的海内外的批评和指责却在这胜利的光环上覆盖了浓重的阴影。占压倒优势的意见是:蔡国强侵犯了《收租院》原创者的多项权利。
蔡国强克隆《收租院》
    《收租院》最初创作于1965年,现存于大邑地主庄园原址的泥塑是最早的创作。后来为了便于巡回展出,1974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进行了一次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复制再创作,这套玻璃钢镀铜作品(现藏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样被当年的创作主力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看成原作。
    塞曼早在1972年就积极筹划把他认为当时最现代的艺术作品《收租院》拿到卡塞尔展出,但一直未能如愿。
    旅居纽约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抑或看到了塞曼这个大人物的梦想,便在这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以  “时空转换”的手段将《收租院》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重组为《威尼斯---〈收租院〉》,作为个人作品参展,并一举获得该展的国际大奖。
    据当时受邀参与《威尼斯一〈收租院〉》制作的《收租院》原作者之一的龙绪理回忆,蔡国强最终展示的完成作品,仅有50余件焊有铁架,30多件塑成型上了泥。为了改变气氛的沉闷,在旁边加上了四五盏高约25公分的走马灯。  
原作者:这是侵权行为,
败坏了《收租院》的声誉
    获悉蔡国强复制《收租院》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国际大奖的消息,当年全程参与《收租院》创作的主要作者之一、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王宫乙“为之一震,进而感到气愤”。
    他认为将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收租院》搬到意大利,加了威尼斯三个字就变成了蔡国强的作品,纯粹是一种窃术、幻术和商术。而所谓与现代艺术挂钩的“复制”,已经扯上了法律问题;所谓的“行为”也只是节省运费及其他成本的一个高明运作;走马灯也没有蔡的行为,是买的;里面转动的是当年创作《收租院》时原作者绘制的草图。
    王认为,按《伯尔尼公约》,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剽窃、抄袭他人并获得个人名利,是严重的侵权行为。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死后50年。王说:“原作者有19位,才死了3位,还早得很呢!”
    蔡国强在复制时,还专门带了《收租院》的原作者之一的龙绪理(当时四川美术学院参加这次集体创作的学生),但龙只不过是蔡国强雇用的10多个打工仔(负责帮蔡国强制作《威尼斯---〈收租院〉》)之一。蔡国强做《威尼斯---〈收租院〉》与临摹米开朗琪罗、罗丹的作品性质不同,与杜尚在达·芬奇的《蒙娜丽沙》上画两撇胡子也不一样,因为罗丹等大师作品的保护期已过。
    王官乙还认为,蔡国强声称是把“看雕塑”变为“看做雕塑”,而实际上在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宣布蔡获得金奖后,蔡请去的雕塑家便停止了新的塑像的工作,开幕后的两天只作了一些塑像的完善工作,五天后,蔡国强便离开展厅,所以大展期间根本就没有蔡做雕塑的过程。
    对于《威尼斯---〈收租院〉》获金奖的奥妙,王官乙还认为,在于蔡国强摸到了策划人的“脉”,同时也适应了西方市场突发的一段对“政治波普”、“文革艺术”的收藏热,原作并非文革期间作品,蔡国强却有意识地选取文革时期的加了“造反”、“革命”等尾巴的那一套进行复制。
克隆者:灵感来自“泥人张”
    蔡国强是近年来在西方当代艺术界一位非常活跃的华人艺术家。早在1987年他即去日本留学,1995年又去了美国,其早期的作品是通过火药爆破在画布和纸上留下痕迹。近些年他的创作以装置和观念、行为为主,题材涉及到民族主义、地域政治及艺术商业化等问题。在西方呆了13个年头的蔡国强,已日渐熟悉西方商业市场的运作。
    蔡在接受《雕塑》杂志访谈时说,雕塑作品一向都是在工作室(工场)做好再拿到美术馆展出,但他从中国民间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得到灵感,原来“做雕塑”也可以成为行为艺术,可以表演——“泥人张”就有现场表演这种形式。这次他把这件被学院派遗忘了的作品,以观念性装置、行为艺术方式进行复制,自然显得异端,反映强烈。而打骨架、上大泥等过程本身即是很生动的场景,几十件雕塑同时展开,有很强的装置效果和表演气氛,后面的还在上泥,前面完成的已经在干裂。“对于我的观念来说,展览完了,这件作品也结束了,它作为一个特定时空里所做出的一次性‘行为’,留下的只是那个‘事件'的图像的真实记录而已。”
艺术界:是消解,还是创造?
    复制、挪用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表现手段,是否与著作权保护冲突?复制与侵犯著作权的界限如何判定?对于正跟在西方现代艺术后面紧追不舍、竭力想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对于那些以复制和挪用现成品为主要创作手段的当代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回避的新问题,因为它直接关涉中国刚刚起步的著作权保护的问题。
    艺术评论家王林认为,在特殊背景下,由特殊原因造就的大型雕塑《收租院》,是中国本土唯—一件未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影响并具有超前性、创新性的世界级作品。《收租院》不是策划出来的,不是可以侵占的,也不是能够被消解掉的,它不需要讨好西方话语强权,成为没有版权的复制品。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批评家岛子先生认为,在西方掌握话语控制权的今天,本土艺术家为打进第一世界的艺术圈,便经由改变身份的“新生”,使自己变成外黄内白的“香蕉人”,艺术创作也就随之变成谋术操作。他称这一现象为“绿卡艺术家”的文化太监化(多为自我阉割)。岛子认为,蔡的复制造成了解构的事实,使被复制的对象丧失了固有的内涵和意义。蔡的这次复制,实质上是挟后现代艺术手法和“绿卡艺术家”的特权,公开侵犯了包括《伯尔尼公约》在内的著作权法。
台湾《艺术新闻》杂志也载文质疑:“整件作品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家(指蔡国强)的身体介入,蔡国强似乎扮演的是编剧和制作人的角色。”
    参观过这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德国卡塞尔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目睹蔡国强的复制作品,痛心疾首,认为对原作复制得太粗糙、草率,严重地损害了原作的声誉,严重地损害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声誉,并要求留学德国的四川美院教师杨劲松一定转告中国同行。
    在一片喊“打”声中,惟有《文艺报》特约主持人陈履生对蔡国强的复制另有说法,认为蔡是借助经典来创造新的艺术,使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这场官司,我们打定了”
来自法学界的说法对蔡国强是不利的。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法专家张玉敏教授说,《收租院》是具有独创性的美术作品,受《伯尔尼公约》的保护。蔡国强未经许可,也不付报酬,对《收租院》进行部分复制、展览,这种做法已经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复制权、展览权和获得报酬等权利。
    张玉敏教授还认为,此次展览的主办者明知《收租院》为中国人作品,却容许侵权复制品参展并授予大奖,这已构成共同侵权,她建议主办者和策展人也应作为共同被告起诉。
    5月25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召开《收租院》著作权问题新闻发布会。当着与会数十家中央驻渝和该市主要媒体记者,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教授庄重宣布:“作为享有《收租院》集体著作权的四川美术学院将与部分作者一道从即日起,开始正式着手起诉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展览主持人塞曼及获奖者蔡国强的工作。”
    “这场官司,我们打定了,不管它时间有多长,难度有多大,我们都有必胜的信心。”这位以创作《父亲》而闻名的油画家这样表态。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5 15:43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英雄纪念碑与《收租院》[转帖]
《收租院》
  1965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接到四川省委交给的为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创作泥塑《收租院》的创作任务,雕塑系的教师和毕业班的同学结合社教运动来到大邑,和陈列馆美术工作组一起组织了"泥塑《收租院》创作组",开始了泥塑《收租院》的创作。前后参与创作的有近20人,他们是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学生李绍瑞、龙绪理、廖德虎、张绍熙、范德高及校外雕塑工作者李奇生、张富伦、任义伯、唐顺安和民间艺人姜全贵。雕塑系教师伍明万、龙德辉率一年级学生隆太成、黄守江、李美述、马赫土格(彝族)、洛加泽仁(藏族)参加了后期的创作。全部工作到10月结束,历时4个月。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多年来不断深入工农兵生活,与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并本着艺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努力创作实践,每一年都有许多好的作品产生。"如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延安的纪念馆,新疆的展览馆,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四川重庆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以及为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刘文学、丁佑君、赵一曼等烈士的家乡,都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为同道称赞一时。他们还和四川的其他雕塑工作者于1964年初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四川雕塑展览会", 展出了自1956年以来的81件雕塑作品,为四川雕塑在全国赢得了声誉。
   由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创作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他们在1963年就荣获"重庆市先进集体"的称号,许多同行都认为:"他们人并不多而作品多;教学质量好,又不断有创作,成为一个'先进集体',绝非偶然。"而"最大的关键是他们的红专道路好。他们每年每人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面,参加劳动,深入下去不仅解决材料来源,而且首先是使思想感情得到不断地锻炼,同时也可以了解群众的需要。他们在作品思想内容上不苍白,艺术上不萎靡","他们既是创作、学术团体,又是革命团体,大家热气腾腾,共同向上,相互鼓舞去创造丰功伟绩,完全摆脱了手工业行帮习气。闭关自守的狭隘性,固步自封的保守性,骄傲自大的虚妄性,在那里都较少。……'
   在社教运动中,他们"一直考虑如何把雕塑普及到农村中去的问题,也进行过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探索。但是如何使雕塑成为工农兵喜爱的艺术,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一直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门路"。⒃ 接到这项特殊的创作任务后,对他们来说是头一回,因为这完全不同于以前搞过的纪念碑或架上雕塑,所以感到遇到的困难很多。特别是在思想上,有的人认为"没有搞头","是作图解,搞模型,没有艺术性","在农村搞,再好也没有人知道"。⒄ 但是他们还是很快就提出了"要党的事业,不要个人事业;要集体观念,不要个人杂念;要有统一的风格,不要个人突出"的创作原则。在创作中,它们自始至终实行"三结合"的创作方法,而"从构思设计时起,就经常得到四川省委、省文化局和温江地委各级领导的关心鼓励和群众热情的支持和帮助",最终他们确定充分利用收租院的现场氛围,以传统民间泥塑的办法,创作一套反映交租全过程的以人物众多、情节衔接为特点的泥塑群像。
   《收租院》泥塑全部安排在总长度为118米的收租院四周的围廊内,围廊平均高度8米。内容按"被迫交租"、"验租盘剥"、"算账逼租"、"走向斗争"四部分排列(在北京展出时分"交租"、"验租"、"过斗"、"算账"、"逼租"、"反抗"这六个部分),共有人物114个,其中正面人物94个,反面人物21个,泥塑总长约96米。
   大邑位于四川的中部。它的周围有天府之国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都江堰、广汉、眉山。据"文革"时期的统计资料,大邑的地主刘文彩拥有可耕土地12530亩,银行、店铺12所,当铺5所,仓库27所,用于出租的房屋500余间,私宅28所,学校1所。它们分布在四川境内的大邑、崇庆、邛崃、双津、双流、温江、陴县、新繁、新都、成都、华阳、宜宾等地,其中还有一处商铺远在上海。又据统计,刘文彩每年收租的粮食可达560万斤。刘文彩拥有的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反映了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那么与这种关系相联系的经济形式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收租院》表现的正是这种矛盾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通过这种关系的表现,"揭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的本质和农民的仇恨和反抗"。
   收租院入口的第一组"被迫交租",是以背对的家丁和狗为中心依次展开的推车、肩挑、背扛等交租的人群,这之中男女老幼都有,他们刚进入收租院时的劳累以及交租前的那种复杂的心态,又在各自的相互顾盼之中凸现出来。其中第一个突出的人物是位孤老太婆,她刚进院,放下筐,拄着一根棍,筐里一只探头的母鸡表示主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以它来顶粮租。她的前面是推车的老汉和拉车的小孩,这一组形象和另一个背粮袋的老汉,都是以一种强烈的动感,表现从乡间而来的一路艰辛。这一组中另一个感人的形象是那个拖儿带女的寡妇,她拉着赤身裸体的儿子,张着口,仰面朝天,表情呆滞麻木,对孩子的叫喊声已听而不闻,显示出为生活所累的精疲力竭,又透过她背上那奄奄一息的女儿寓意着深藏着的种种不幸。
   第二组"验租盘剥",由"验租刁难"、"飞轮扇谷"和"大斗过量"三部分组成,这里就验租的工具和粮食的品质开始了主题中最初的矛盾和斗争,从而反映剥削和被剥削者之间以经济关系为主要表现的本质特征,酝酿着阶级斗争的情绪。这一组以等待验租的一群人完成与第一组之间的自然过渡,他们以各种姿态既表现进院之前长途跋涉的劳累,又表现等待过程中的烦躁与不安。席地而坐的老汉、靠着柱子坐在粮袋上的老妇,他们个个愁容满面,为此后的结局做了最初的铺垫。从造型上看,这里的10个形象都塑造得比较平静,或坐或立,并没有多大的动态变化,但是他们和下面出现的几组相联系,就能够感受到这种平静正好是对相邻的"验租刁难"的衬托。"验租刁难"中刘文彩的家丁咄咄逼人,他一脚踩在翻倒的粮筐上,身体前倾,一手撑腰,一手拿着一把谷子,似乎在质问倒地的老汉"这是什么谷子"?而倒地的老汉,以撑在地上的手支撑着身体,另一手横在胸前,抵挡有可能迎面而来的拳脚。在他的身旁,有扶他的中年男人,还有一个看来是他的孙子的男孩,也哭泣着扶着老人。这是一个反映不同阶级的爱与恨的矛盾冲突的焦点,而老人裤腿的补丁上露出的膝盖以及中年男人双肩上的补丁,也和家丁整齐的装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强了矛盾冲突的表现。"飞轮扇谷"中面对家丁挥来的皮鞭,老汉还是捧上被扇掉的谷子,瞪着双眼告诉他"这是多么好的谷子"。这里是这一组中的第二个高潮。第三个高潮围绕着"大斗过量",进而揭露阶级矛盾中刘文彩陷害农民的又一个陷阶,即以"大斗进小斗出"的方法达到多收租的目的。农民无可奈何的表情与管家的举动同样是为了表现后来直接矛盾冲突的需要。
   过量之后,佃农肩扛粮食上台阶入库而结束"验租盘剥"。第三组从一个戴孝的坐在空背兜上、双手抱于胸前的妇女而开始"算账逼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场景,她的膝前是一个披麻带孝的孩子,孤儿寡母的惆怅,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中间算账的正堂以刘文彩及其家丁和不满的佃农之间的对峙,表现阶级矛盾和斗争中被剥削阶级最为常见的结局--入监受刑,卖儿卖女,抓丁抄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一组10个经过验租的佃农切身感受到自身所受到的剥削,最前面算账的老汉显然是交租的不足,被刘文彩的家丁打倒在地,他的儿子则被抓了壮丁,后面愤怒的人群个个横眉冷对。这一组在形象的塑造方面着力于形象内心的刻画,尽管紧锁的眉头和咬紧的嘴唇带有一定概念化的痕迹,但是从整体上看,每一个形象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由于有了剥削和压迫,也就有了反抗,第四组"走向斗争",表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一个主题,这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毛泽东"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的思想,通过它的表现寓意揭竿而起的革命即将开始。在这一组中,拿着卖身契的瞎眼的老汉与牵着他的孙女,提着空筐挽着捶胸顿足的婆婆的少妇,抱着婴儿的奶奶拉着去做奶妈的媳妇,被蒙上眼睛、五花大绑关进监牢的丈夫与踢倒在地的妻子,一组组活生生的形象都表明了阶级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缘由。最后以一组忍无可忍、愤愤不平拿着扁担的农民走出收租院来结束这一收租的全过程,这里留下了许多能够让观者联想的问题。
   《收租院》诞生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中,从它的创作背景中可以看出它是当时阶级教育的重大题材,直接反映了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是一段形象的乡史村史,又是"一幅旧社会缩影的图画"。雕塑者"既要表现地主阶级的残酷凶狠,也要表现他们的虚弱;既要表现农民受压迫的悲惨痛苦,也要表现他们的反抗精神;既要表现当时当地的冷酷现实,又要预示前途和未来"。"不仅要让观众为过去苦难的农民流下同情的眼泪,而且要激发观众仇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感情"。⒆ 这是《收租院》创作的目的,也是《收租院》给予观者的切身感受。
   要表现直接的矛盾冲突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创作组的雕塑家来说,是以往的创作中几乎没有遇到过的。"头一回自觉地用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指导我们的创作;头一回直接表现这样重大的阶级斗争题材;头一回塑造这样庞大的情节连续的群像;头一回采用'土''洋'结合的雕塑办法;头一回这样多方面人在一起集体创作……" 面对宏大的表现主题,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形象设计和安排,整体中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节奏上的变化。在具体的人物刻画上,"由于环境条件、年龄性格等的不同,斗争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忿忿不平,有的横眉冷对,有的以智相对,有的以命相拼,有的则走向革命的道路"。因此,人物众多、形象复杂也是《收租院》的一个特色,而在这之中相对完美地表现出这众多人物之间的差异,使之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之间反映艺术创造的美感,则是《收租院》创作成功的一个方面,显然要在众多的男女老幼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群中,反映出各自的阶级属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背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作者对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对生活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情节的连续性是保证《收租院》成功的关键。从雕塑本身的创作规律来谈,《收租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雕塑,它不是那种纯欣赏性的单体雕塑,也不是那种具有纪念碑特征的群体雕塑。《收租院》像一套连环画,也像一组连续的组画。由于它分4个部分,如同一部交响乐中有4个乐章,那么每一个部分既有一定独立性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主体结构的要求而使它们融汇于一个整体设计的意境之中,所以4个部分的3个接口都是用精心设计的自然过渡的方式避免了衔接的痕迹。第一个接口在围廊的第四个柱子之间,这里以等待验租和验租的初步冲突这之中人物的相互联系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部分。第二个接口在一个向上的台阶之间,这里是验租后的入仓和入仓后等待算账的时空关系,也正好处在两组比较平静的群体塑像的之间,因此这一接口,也就成了这两组群像之间的一个节奏上变化的处理手段。第三个接口位置正好是一个监牢,这是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处于整体结构的高潮,因此它是在天衣无缝的设计中完成了过渡的任务。《收租院》泥塑的连续性除了在每一部分之间连接点上的精心设计外,从整体上看它还以一组一组的群像设计来完成它的连续过程。这相互之间的关系,雕塑家驾轻就熟地运用了他们以往的经验,人物彼此顾盼揖让,以及人物之间的动态处理,特别是一些道具的精心安排,都保证了整体情节在连续性上的富有节奏意义的变化。
   《收租院》的另一个特色是充分利用了固定的场所,发挥了现场的实感,使整体处于一个现实的时空之中,强化了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而在雕塑手法上,雕塑家一方面以学院派的基本的造型艺术原理和方法,去表现雕塑艺术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又学习民间塑造"泥菩萨"的方法,直接用稻草粗泥以及和了棉花、细沙的细泥作为基本的材料,既简单方便,又成本低廉,平均每塑一人仅需3分钱左右。在一些具体技术的运用上,也改革了一些过去的方法,如眼珠嵌黑玻璃球,而不是挖洞产生阴影的办法,这样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作者: allen    时间: 2004-5-25 20:02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摄风兄拍的泥塑可能是无锡惠山泥塑,是惠山工艺大师的现代作品。既有固有泥人的圆润,饱满,又有现代气息,活灵活现。
作者: 游方    时间: 2004-5-26 00:23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这个贴子最后由游方在 2004/05/26 00:36am 第 1 次编辑]

上海博物馆
http://museum.eastday.com/shanghai%20museam/index.htm
上海数字博物馆
http://museum.eastday.com/index.htm

作者: oldyang    时间: 2004-5-26 14:35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下面引用由allen2004/05/25 08:02pm 发表的内容:
摄风兄拍的泥塑可能是无锡惠山泥塑,是惠山工艺大师的现代作品。既有固有泥人的圆润,饱满,又有现代气息,活灵活现。
可惜独缺神韵,是民间的工艺品到说的过去。离艺术品有点距离。
作者: 摄风    时间: 2004-5-26 15:13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下面引用由oldyang2004/05/26 02:35pm 发表的内容:
可惜独缺神韵,是民间的工艺品到说的过去。离艺术品有点距离。
oldyang高视点,我到认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艺术嘛。
作者: 紫檀木疙瘩    时间: 2004-5-26 15:23
标题: 泥塑精品——童趣[摄于上海博物馆]
民间艺术品,姑且也算作是艺术品吧,凝聚的是汗水,体现的也是生活,也是一种人文。




欢迎光临 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https://bbs.camgl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