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标题: 蓝晒印相学 Cyanomicon 刘海昆 微信:lhk13660309661(翻译) [打印本页]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7 14:53
标题: 蓝晒印相学 Cyanomicon 刘海昆 微信:lhk13660309661(翻译)
本帖最后由 cndby 于 2018-1-7 14:55 编辑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7 14:55
本帖最后由 cndby 于 2018-1-7 16:39 编辑

Cyanomicon是一本关于蓝晒印相工艺的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作者是英国人Mike Ware。本书全面介绍了蓝晒工艺前世今生,全书原著377页,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科学数据,涉及物理化学人文以及摄影等方面的知识,但全书并不枯燥无味,而且通俗易懂,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均可阅读理解,绝对是蓝晒玩家深入学习必不可少的秘笈。网络上关于蓝晒的资料不少,但大多停留于表面,只简单介绍工艺的操作过程,而对工艺的核心原理以及过程出现各种问题却基本没有涉及,要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鉴于此,本人不自量力,计划将本书翻译成中文供大家参考,因水平有限及时间仓促,部分原文有节减,而且翻译过程虽经再三推敲斟酌,所译中文内容与原作者原意或仍有所出入,如有疑议恳请大家指正。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7 14:59
                               开篇
第一章  单色照片简介

在由最早期的摄影先驱们留存至今的众多印相技法之中,只有一种工艺几乎是一成不变地存活了下来,它就是蓝晒印相术。然而,在多数人的眼里,蓝晒照片仍是显得十分另类反常的。强烈的普鲁士蓝色彩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不协调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导致蓝晒工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难以得到推广和流行。随着摄影视觉的不断成熟发展,对比昔日,蓝调照片那种奇异的色调氛围,如今正日益获得大众的青睐。因此,把蓝晒工艺归入古典照相工艺的范畴而进行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约翰 赫谢尔的珍贵遗产
约翰 赫谢尔(1792-1871)

蓝晒印相术是由英国的约翰赫塞尔爵士在1842年4月23日发明的,这个时间仅比达盖尔和塔尔博达分别宣布发明以金属和纸质为媒介的银盐照相术的时间晚了三年。相比而言,非银盐的蓝晒印相工艺的出世完全是不期而来的。为何这两种主要的摄影发明得到的待遇如此大相径庭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在下一章进行详述。

塔尔博特创作了数千张银盐照片并且精心把它们装配成很有创意的艺术作品,如今,这些作品被视为早期摄影艺术精品。而他的同行科学家赫谢尔却没有利用蓝晒工艺来创作照片,而是利用这种照相工艺来进行更多的试验,对他来说,他关注的是蓝晒工艺过程中影像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而不是蓝晒工艺所创造出来的图像内容。

作为他那个时代的顶级物理学家,他一门心思花在研究光化学现象上,并把这个光化反应视为探索肉眼可见光感应范围之外的电磁光谱的工具。他致力研究可见光谱中比短波光谱更短的被称为紫外线或活跃光化射线区域,这个区域是由john Ritter在1801年发现的。而在可见光谱的另一端,他致力研究比长波可见光谱更长的红外线光谱,这段光谱的发现者正是赫谢尔的父亲——同样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天文学家威廉赫谢尔爵士。从某种意义上讲,儿子是意图要证实父亲的工作而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然而,我父亲的实验都只有直观的演示证明。“

作为一位注重实践型的科学家,赫谢尔一直希望能设计一种直接利用自然色彩的照相工艺。没有迹象显示他在研究图像复制技术是出于商业目的,这点有别于塔尔博特,后者利用“照相底版“技术最终实现用墨水复制摄影照片的目标。因此,赫谢尔成为首位图像复制工艺技术的发明者。

赫谢尔在1871年去世,多年之后,约翰逊赫谢尔爵士的原始手稿,未公开过的私人备忘录,实验笔记以及试验照片有部分在世界各地流传出来了,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内容是希望将他那些与蓝晒工艺有关的零碎的科学遗作重新整理完善,并根据现代对蓝晒印相工艺产物——普鲁士蓝属性的研究,将这些资料加以诠释。读者可能会发觉,与蓝晒印相工艺有关的所有古典摄影工艺教材所用的蓝晒配方尽管都宣称为“原始赫谢尔配方“,但却从未找到真实依据来加以证明。因为,赫谢尔的文章中根本没列出具体的配方。通过参考1842年赫谢尔原始的实验笔记(来源:德克萨斯大学哈利奥斯丁人文研究中心的手稿档案,这份手稿披露赫谢尔探讨了至少15种不同的化学反应来进行印制蓝晒照片),我已经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年赫谢尔所处的年代,由于化学知识的有限,他的成就未能到达一个标志性的程度,而且他欠了一个年轻的化学家很多帮助之情。艾尔弗雷德。西蒙为赫谢尔提供了很多帮助,并送给他最新的化学药物样品,这些帮助对赫谢尔的成功起了关键作用。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7 14:59
    2
界限模糊的蓝晒影像

蓝晒影像的历史具有周期性。在其175年(至2017年为止)的生命周期里,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三个主要应用阶段。首先第一个应用时期,赫谢尔的发明被一位女植物学家用于制作植物图片的制作。最著名的成就是安娜阿金斯的画册。1843年接下来的20年间,这位女科学家制作了多本植物摄影集。尽管如此,在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期间,能表现摄影艺术科学正蓬勃发展的众多参展作品当中,蓝晒工艺制作的作品数量寥寥无几。蓝晒术无人问津的迹象表明它在当时正处于一种微不足道的地位,这可能部分归究于当时并没有公布开展蓝晒工艺的最好方法。蓝晒术在接下来的20年间一直备受冷落,直到1871年赫谢尔去世后,蓝晒工艺开始备受推崇,比蓝晒术的原发明人更有商业眼光的企业家们把这种工艺挪作他用,把它用在图纸复制业务上,虽然赫谢尔一早就演示过利用蓝晒术复制文字和图像了。当时也有部分摄影师使用蓝晒术进行底片小样的印制,因为它成本低廉且简单易用。但它最重要的市场是用于全世界图纸绘制业平面图纸的复制。

到了19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接爱蓝晒照片作为肖像载体。至少在英国,蓝晒图像因其强烈的色调招来心胸狭隘的评论家的口诛笔伐。同属一个时期的仲裁家们鉴赏摄影艺术的审美标准认为单色影像的色调主调是棕褐色,所以他们宣称蓝晒影调的大片蓝色是令人讨厌的。在这些评价当中,要数Peter Henry Emerson的话最为刻薄,“只有恶意捣乱的家伙才会将一处风景印成红色或蓝晒色调。即使蓝晒照片曾宣称有舒缓身心等作用,它仍不能获得英国的摄影保守当权派的尊重,他们断定蓝晒照片没有展览和拍卖的价值。这种有失偏颇的观念盛行可以从负片成像的历史证据中反映出来。如果有人要在英国主流摄影艺术影集中搜索由蓝晒工艺制作的作品的话,结果将会是一无所获。例如,19世纪最杰出的作品集—英国皇家摄影协会摄影集,截止到1999年都没有收录过一张蓝晒照片。苏格兰国立肖像馆拥有华丽名贵的摄影作品库,它收藏的作品既不局限于苏格兰本土作品,也不局限肖像作品,但也仅有为数不多的蓝晒作品。蓝晒影像的第三个阶段——复兴成为一种艺术媒体则出现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间内,伴随着“古典摄影工艺“运动一起崛起。



作者: xuleixu    时间: 2018-1-7 15:50
大赞!期待后续。。。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06
03
蓝色照片的接纳

早期对蓝晒工艺的偏见并不是它受到所有人的排斥。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和兰斯美术博物馆持有大量由保罗 · 布尔蒂 · 哈维兰德创作的优秀蓝晒照片。在美国,乔治伊士曼公司的影集也收录有Le Secqs 的包括建筑研究设计蓝晒图纸在内的很多珍贵的蓝晒照片。加拿大渥太华的国立美术馆也收罗了很多有趣的蓝晒照片,包括Edward Curtis的北美原住民的民族志研究影集。蓝晒工艺在北美并没有被人轻视,这与其在英国的际遇有很大的区别。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蓝晒工艺操作指南手册,认为蓝晒“能获得很漂亮的影像“。john Tennant,北美有影响力的期刊《Photo-miniature》的编辑,在1900年的一期杂志上为蓝晒工艺作了一次强有力的辩护:“因为色调而产生针对蓝晒照片的偏见,这种偏见本身就是令人奇怪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钟爱蓝色,从海之深蓝或女性眼睛之深蓝到古老的代尔夫特蓝陶,以及青花蓝柳碟”。不过,也有一位北美摄影师,他显然觉得这种工艺是不可接受的,他断定蓝晒工艺“邪恶可憎的“,只适合8岁孩童玩的把戏。

第一章  单色照片简介
04
蓝晒的商业应用

在英国,蓝晒几乎遭到摄影艺术家,鉴定师和策展人等彻头彻尾的**,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间。但是,在另一个行业,蓝晒图纸档案复制成为蓝晒工艺应用最重要的领域。蓝晒工艺在商业上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肖像照片印制用途,而是它在图纸复制方面的便利性。该用途因此衍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晒蓝图。廉价蓝晒感光纸的海量生产标志着蓝图复制工艺时期的到来。20世纪初期,绘图室使用蓝晒工艺复印工程和建筑图纸的做法已经相当普及和流行了。比如,当时绘制一艘战舰需要大约11,000平方尺的蓝晒感光纸。尽管还有两三种复制工艺能和蓝晒竞争,但蓝晒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图纸复制工艺,垄断这个行业长达80余年。最后直到50年代中,蓝晒感光纸才首次被重氮晒图纸所取代,随后,电子摄影术的发明又使其成为为图纸复制行业的新标准,该工艺完全采用干式技术进行图纸复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蓝晒感光纸的产量占比在逐年大幅下滑,但直到1972年,蓝晒感光纸的商业化生产和使用在美国仍然盛行。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07
05
蓝晒印相术的艺术复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我们正目睹蓝晒工艺迎来一个再次复苏的时代。当代的摄影艺术从业者,和最早期的蓝晒使用者一样,不得不用手工涂布的方式制作感光相纸,或者更加与众不同的介质表面。蓝晒影像独特的蓝色魅力值得我们重装上阵去创作如此另类个性的蓝晒作品。很少人承认,只要处理得当,使用好的配方材料,蓝晒相片同样具有精细的影调,毫不逊色于其它摄影印相工艺制作的相片。而且,蓝晒工艺具有低成本,低毒,低操作入门槛以及印相材质多种多样,印制幅面不受限制等优点。即使众所周知的蓝晒漂白和遇碱破坏的脆弱性也不是什么严重的大问题,蓝晒照片只要用心适当保管好就不会损坏。根据一些大型档案馆收藏的历史性摄影作品的保存状况调查,我能公开宣称,大量超过150年保存期的蓝晒照片的外观品质 比同年代的银盐相片的品质还要好。

尽管如此,在众多古典印相术面前,蓝晒工艺仍然是个地位低下的灰姑娘。它普遍都被视为银盐,碳素印相和铂金印相术的贫贱表兄妹而已—也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我无意把其它那些工艺贬低为“丑陋的表姐“。接下来的介绍将会重点解释蓝晒工艺地位低下的一些可能原因。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些人认为蓝晒工艺简陋,低廉,操作太简单,仅适合那些无技术的初学者使用。一名古典工艺的拥护者污蔑蓝晒工艺是“五岁孩童才玩的工艺“。第二个原因可能源于那个年代根深蒂固的美学观对蓝晒不协调的蓝色影像的排斥,当时这种蓝色在自然界是非常罕见的。其三,更深层的原因估计是,由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种特殊的蓝色颜料,轻易获得的蓝晒照片被认为贬低了这种特殊颜色的价值,因为这种蓝色颜料历史上向来在画家们调色盘里都是非常珍贵少用的。

06
自然界罕见的颜色

通过色素着色产生的蓝色在自然世界是非常罕见的,这一点大家是众所周知的。让我们以化学家分光镜般的眼睛观察周围色彩斑斓的世界,作个日常生活所见的色彩调查。

植物主要颜色是由起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组成的绿叶的绿色,含有类胡萝卜素的鲜花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等构成。树干和枝条是复合氧化有机大分子、木质素和单宁酸等形成的深褐色,土壤是类似于腐殖酸的颜色。大多数岩石呈氧化铁的红褐色。动物的毛发和皮肤常因黑色素而呈深色调,而血肉肌体内的肌血球素和血红蛋白则呈深红色。蓝色习惯上用来标记变质的肉食,使其不再用于烹饪。在维多利亚时期,盛装毒药的玻璃瓶传统上选择蓝色。

世界上只有一种最为明显的蓝是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那就是从晴朗的天空反射而来的天蓝色。无处不在的天空之蓝与我们所说的“蓝色素在自然界的罕有“这一论述并不矛盾,因为天空的蓝色并不是光被吸收而造成的,而是光的选择性散射现象造成的。1869年,约翰.丁达尔首次解释了光的选择性散射现象,1871年瑞利对光的散射现象导出了量化计算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广阔的水域常常反射出天空的蓝色,而且如果穿过水面的光束非常深入,由于光线的红光波长较长被吸收而使海水变成蓝色。

就算有其它自然界中出现的稀有的蓝色物体,也可以证明不是色素着色造成的蓝,而是结构色造成的蓝。即一种光学物理色彩现象,非化学现象。例如,一些鸟类的羽毛的蓝色主要是由于光的散射现象引起的,并不是染料着色而成的。大闪蝶引人注目的蓝色和甲虫变色外壳同样不是由于光的吸收,而是通过光学物理效应的原因形成的颜色。类似于猫眼石,肥皂泡,或者水面的油膜呈现的颜色,这些都属于结构色。

唯一能反驳蓝色有机染料稀缺性的特例是某些含花青素染料植物的花瓣如蓝色的风铃草花和矢车菊。它们艳丽的色调与背景的自然风光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赞叹不已。这些颜色是由植物为适应环境生存进化而来的,色彩对比可让植物能通过艳丽的色彩吸引昆虫的注意,完成花粉传授过程从而生存下来。因为蜜蜂对红色是色盲的,但对蓝紫色感觉非常敏锐,蓝色的花更容易把它们吸引过去。

物以稀为贵,正是由于蓝色染料的自然罕有性,令蓝色在早期的文化艺术中被赋予崇高的地位和符号标杆意义。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靛蓝就一直是昂贵的颜料,靛蓝类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靛蓝的天然源材料是生长于印度的木蓝属植物。公元800年前后,在早期的中美洲文化中,靛蓝与含坡缕石矿物质的黏土混合制成非常稳定的颜料:玛雅蓝。和靛蓝比较接近的化学颜色是泰尔红紫,罗马帝国泰尔红紫定为帝王专用的颜色,它被当作权力、荣耀和财富的象征。犹太人传统上把它作为圣经和圣衣的专用染料。

最早使用泰尔紫染色的是腓尼基人,他们使用地中海的染料骨螺为原料,在泰尔(今属黎巴嫩)建立了染色中心。由于在泰尔时曾盛极一时,所以骨螺紫又被称作泰尔紫。泰尔紫在古代西方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是通过阳光照射下的光化学作用产生的,所以曾经被用于摄影印相。

有些令人费解的是,在公元前58年恺撒大帝的侵略军团与皮克特人的战争中,罗马帝王的战袍和皮克特人的皮肤都都用类似的化学染料进行染色,但他们的文化起源完全是不相同的。

不过,随着现代蓝色合成染料的普及化大量生产,蓝色布料不再稀缺了,所以现在法语里bleu de travail是艰苦的劳动,英国阶级文化词汇“蓝领工人“等无不显示蓝色的平民化意义,以及无所不在的蓝色牛仔裤早已经是低端阶层的标志了。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10
第一章  单色照片简介
07
蓝色在艺术和宗教领域的象征意义

考虑到自然世界中蓝色染料的稀缺性,我们可以理解蓝晒影像为何被认为是“反自然“的了。虽然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地位低微,但在传统绘画领域,蓝色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两者之间地位的差别令人费解。排列在色谱的各种颜色中,蓝色的地位一直要高于其它色彩。巨幅画作的买家习惯通过事先约定给画家绘画过程中群青颜料使用量来控制购买成本。因为群青是当时最为漂亮和昂贵的颜料,被誉为“颜料皇后“。群青是由青金石研磨而成,青金石产自阿富汗,所以是穿洋过海而获得的矿产,群青英语名称“Ultra marine”由此而来。故此在美术颜料界,蓝色拥有当仁不让的贵族地位。

古埃及的小法老的襁褓衣服是用埃及蓝染色的,埃及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合成染料,其配方在公元9世纪就丢失了,只是在近代才被重新发现。蓝色在精细瓷器的纹饰用料中也被视为最贵重的颜料。如源于中国的一对青花瓷器,被马可波罗连同其它物品一起通过贸易带回欧洲,现收藏大英博物馆,称为“大维德花瓶“。大维德花瓶(英语:David Vases),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共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蓝色象征宁静,深邃,遥远,寒冷,忧郁,温柔,被动,梦幻,内在,智慧~~~其中,蓝色色调越深,越能把我们带到无穷无尽处,而浅蓝则偏向童真,明亮,干净,透明~~~所以,蓝色是智慧的颜色。天空蔚蓝的色调让人们对蓝色产生一种无限的象征意义和感觉。又因为蓝天一般是在云雾被驱散后才呈现出来的,所以蓝色据说是“真相之色“。还有人写道:“。。。蓝色代表垂直,意味着高度和深度(蓝天之上,深海以下)““。。。蓝,碧空稀薄大气层的颜色,代表思考“。

而在宗教界,蓝色具有象征某些高尚情操的意义:奉献,神圣之爱和纯洁无邪。例如在西方宗教艺术的传统里,圣母玛丽的斗篷一直都是蓝色的,**在凡世任神职时的披风同样也是蓝色的。在一些著名的**教艺术作品中的蔡坛和整座天堂的院落都涂上蓝色。拜占庭艺术作品中,如果主角是凡人的皇帝和先知,则他头上的光晕是金色的,而蓝色光晕是用在神灵的头上的。希腊正教传统上也使用蓝色作为主导色来装饰教堂。在印度的宗教画作中,克利须那神,守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总是以蓝色肤色形象出现。


[backcolor=rgba(211, 207, 206, 0.117647)]                 克利须那神
[backcolor=rgba(211, 207, 206, 0.117647)]
大维德花瓶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15
08
风光不再的蓝色珍稀

历史上艺术家们使用的蓝色颜料共有6种:群青,苏麻离青,埃及蓝,钴蓝,石青,靛蓝。每种蓝色颜料都有缺陷,群青太昂贵—只能通过采掘阿富汗才有的矿石天青石来研磨制成。苏麻离青,钴蓝玻璃,一种青花瓷器原材料,也是纸张增白剂,有磨蚀作用且覆盖色能力弱;埃及蓝的配方在9世纪时已经消失,直到2007年才根据公元前1世纪罗马作家维特鲁维奥留存的一张配方重新复原成功。钴蓝,是直到1802年才被合成得到的后来者。石青是一种碱性碳酸铜矿石,受热和遇酸均不稳定变成绿色孔雀石。靛蓝是一种由植物提取的有机染料,受光照易褪色。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在1706年一位颜料制造商偶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蓝色颜料普鲁士蓝后,就宣布了困扰绘画行业多年的珍贵的蓝色颜料将获得解放的原因了。经无损害性的X射线测定,早在1709年普鲁士法庭内的画作就检测到有普鲁士蓝颜料了。随后1710年,科学仪器检测到这种颜料陆续从柏林到巴黎都有使用的痕迹。

1706年,一个绘画颜料制造商开发了一种新的颜料,普鲁士蓝,从此,画家们开始打消蓝色颜料开销问题的顾虑。尤其到了1821年群青颜料被人工合成出来后,蓝色颜料的**使用顾虑最终全部获得解放了。从此蓝色如雨后春笋般涌入绘画作品中去。

例如法国印像画派的作品,特别是保罗.塞尚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画作,以及毕加素“蓝色时期“著名的单色蓝调作品。康定斯基创立的”蓝骑士”是慕尼黑艺术学院表现主义绘画派(所谓的“Blaue Reiter“)的一个缩影,而弗朗兹.马尔克的名作《蓝马》后来表现了他们对这种颜色的热爱和它在艺术上表现生命精神层面所具有的意义。

当单色调画家伊夫.克莱因告诉法国颜料制造商爱德华·亚当说要研制一种最纯的蓝色的时候,蓝色的色彩意义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折。亚当抛给克莱因一个答案:普鲁士蓝。“无须多言“亚当说,“你自己就知道为什么。普鲁士蓝色调阴沉,适合表现阴影。就算在无窗密闭的房间,群青也会有光泽”。传统的油画调色油常令蓝色颜料在干燥之后暗沉无光,但当这个颜料制造商使用法国化工公司罗纳普朗克生产的聚醋酸乙烯树脂合成介质,Rhodopas M代替传统的油画调色油后,情况大有改变了。Rhodopas与群青混合后,可使研磨粉未状的群青保持颗粒外观和哑光质感。1960年,克莱因为它的新颜料申请专利,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KB),专利号63471。

只有最单纯的色彩,

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正如亚力山大.提尔奥什那本抒情的书《蓝色狂想曲》描写的那样,这种颜色凭借着其与蓝色的艺术、历史、语言和社会学内涵有着广泛的联系,继续发挥着它的时尚魅力。

回到和蓝晒图片的审美困境问题,约翰.伍德在他的文章《蓝晒图片的艺术性》首次尝试探讨为何蓝晒图片会整体弥漫出一种反自然、不协调的氛围。伍德对蓝色的象征意义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相互矛盾的解释,它跟我前面所说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他认为蓝色是代表“快乐,积极上进和乐观“,另一方面,它又有“阴暗的一面“,代表“悲伤,低落,悲观,令人不安“。

虽然并没有客观证据对这类关于色彩象征意义的个人解释加以支持,但伍德随后认为,蓝晒图像独有的“快乐-不安“并存的双面特征的蓝色影调,是其拥有独特魔力的原因所在。也许这个想法可以用一个德国词汇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来总结描述—借他人的的悲伤话题取乐。

最近,蓝色被宣布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颜色。最近一次对不同国家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蓝色在每份调查表中都名列榜首,成为最受欢迎的颜色。这些调查是两位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工作成果的一部分,他们分别是维塔利.科马尔和亚历山大.梅拉米德。他们采用电话问答的调查方式,他们进行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创作出符合不同地区的公众审美要求的作品,最后证明,蓝色风光作品最受青睐。

弗朗兹.马尔克的名作《蓝马》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17
09
色彩语言和坐标

要阐述各种不同的蓝晒工艺和它们的不同的影像色调,必须使用一种明确的色彩描述方式,才能方便准确无误地让读者知道其色彩具体所指。在此我建议使用一个简单的标记方式来显示颜色在一份紧凑型色谱图的大概位置。这份色谱图名叫图恩色彩手册。色相,明度和纯度是它用来表示颜色的三个坐标。颜色编码值中第一组数字范围从1到30,分别对应一个色调的页面。每个跨页显示六列的色块,分别标记为A到F。按字母排列顺序表示黑色数量递增,影调从浅到深。每列颜色有八个色块,标记数字1-8表示色彩饱和度递增的程度,也就是一种颜色从艳丽到灰暗的变化。下面列出部分常见的较高饱和度蓝色调的传统名称:

17A8  紫色

18B8    靛蓝色

19C7    皇家蓝(品蓝)

19D8    国际克莱因蓝(法国专利63471)

20A8    群青色(人工合成)

20E8    天青石色

21C8    群青(原色)

21F7    普鲁士蓝(柏林蓝,米洛丽蓝,巴黎蓝)

22B7    钴蓝

23A7    青色(蓝绿色)湛蓝

23C7    天蓝色

23D7    宝石蓝,蔚蓝色

24A8    翠蓝色

蓝色是人眼感觉最弱的颜色,下列表达式显示了红绿蓝三种颜色在一个影像亮度值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图恩色彩手册

       RGB亮度= 0.3红色+0.59绿色+0.11蓝色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19
第二章  蓝晒工艺的发明

众所周知,构成蓝晒影像的物质是色彩强烈浓厚的普鲁士蓝染料,不过德国把这种染料称为柏林蓝——以其发明所在地的城市来命名,因为在德国,普鲁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政治词汇。这种著名的染料的历史背景值得一提,因为,早在摄影术发明前的一个世纪,普鲁士蓝就已经成为艺术家们至爱的颜料了。自它被发明之后的整整一个世纪,科学上普鲁士蓝都被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来研究,普鲁士蓝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化学时期。各种普鲁士蓝科学实验促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氰化物的产生,这类物质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两者之间,并一度成为19世纪的生机主义相关辩论的核心问题。普鲁士蓝这个带有政治含义的名称完全是偶然性的,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确实是以血液和铁为原料精心制备出来的。

01
普鲁士蓝的历史简介

普鲁士蓝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18世纪以前都无人认识这种物质,但这种物质仍然算是最早的合成染料之一。这种物质的首次制备时间可追朔到1706年,机缘凑巧发生在一名在柏林的染料工人身上,这名瑞士移民名叫狄斯**。如此艳丽的色彩的无意中出现足已令任何一个染料生产商双眼发光,因为在当时,正如上一章所述,其它蓝色颜料都是非常昂贵并**使用的。狄斯**确立了自己无意间获得的蓝染料的化学来源后,在1708年,柏林化学家Johann Frisch开始生产利润非常高的普鲁士蓝染料。1710年,狄斯**开始宣扬这种染料的优点,但名利双收的他出于逐利的需要,一直隐瞒普鲁士蓝的生产方法,直到1724年,才由John Woodward公开披露了这种染料的生产技术。关于这种染料发明的过程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狄斯**计划建造一个深红染料池,需要往胭脂红色的硫酸铝硫酸铁溶液加入碳酸钾,于是他向同栋楼建有实验室的一名炼金术士约翰·康拉德·迪佩尔(此人是历史上被称为十大疯狂“邪恶“的科学家之一,)购买碳酸钾,这名术士的声誉一向不好,他卖给狄斯**的原材料碳酸钾含有难闻的动物残骸蒸馏液杂质——迪佩尔油。该杂质含有氮元素,正好是狄斯**偶然发现的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种化学元素。因此,普鲁士蓝的发明,像其他很多著名的化学发明一样,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位邪恶的炼金术士欺诈之作。

约翰·康拉德·迪佩尔

当时对这一化学反应还没有任何了解,因为氮还没有被确定为一种元素。当时能确定的是,任何含氮的动物残骸(即蛋白质)都能作为普鲁士蓝的生产原料:兽皮,毛发,羽毛,角,蹄,肉类等。尤其是干的公牛血是最流行的反应原料。当时的生产配方各有不同且复杂,经常渗入不必要的成份物,毫无疑问,这些操作都是令人生厌的,就如以下一个简短而饶有趣味的例子:“碎皮革6磅,角和蹄6磅,普通碳酸钾10磅,混合放进铁锅煮沸至干;把残渣与2磅粗酒石混合,猛火烧熔解。通过一般的溶滤作用,加入5磅硫酸铁和15磅硫酸铝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物,普鲁士蓝。“普鲁士蓝很快吸引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Pierre-Joseph Macquer,世界首部化学辞典的作者,当时的身份是作为法国印染工业的政府监察员,由于利益所在,马上被这种物质吸引过来,他认识到这种物质能为丝绸和羊毛制品提供一种快速的染料工艺。他在1752年完成的关于这种染料的主要缺陷调查,普鲁士蓝的色彩易被碱性物质破坏的问题,无意间造就了黄血盐钾(亚铁**)的发明。

Macquer和当时的其他化学家也认识到,可以通过加热或燃烧普鲁士蓝中可得到一种易挥发、无色、易燃的物质,并留下含有铁的残渣,这个反应他们称之为“变色原理“。1782年舍勒通过利用硫酸和普鲁士蓝反应制成氢氰酸溶液,就是此化学原理的重大应用结果。舍勒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操作技能制成的物质氢氰酸是一种快速致命的剧毒物。

1811年,盖-吕萨克分离出纯普鲁士酸(氢氰酸),确定氢氰酸是由氢碳和氮三种元素组成的简单化合物,分子式为HCN。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类重要的新合物“氰化物"的历史根源多姿多彩,但它很经常都是无色的。因此,在诞生了一个世纪之后,作为最错综复杂的氰化物其中之一,普鲁士蓝可以分离出最简单的同类氰化物,这种物质的名字来源于它的颜色。在此之后,氰化物的化学理性基础开始建立起来,1814年盖-吕萨克分离出氰化物总类的母体,氰气,分子式(CN)2。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类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碳与氮形成的氰基离子CN-后,通过纯无机物合成获得氰化物的可能性已经可以实现了,因此无需要再使用动物的有机成份来制备氰化物,从而可以远离动物有机成份散发出来的恶臭气味了。为表彰这一贡献,英国艺术协会在1837年颁发了一枚奖牌给Lewis Thompson,他发明了通过高温下在空气中用木炭焙烧碳酸钾和铁屑制备亚铁**的方法。

普鲁士蓝就可以通过这种无机化合物亚铁**与无机铁盐反应制成了。到了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蓝已经在欧洲的几个地方大量生产了,包括格拉斯哥的Turnbull & Ramsay化工公司,因此这公司生产的涂料被称为“腾氏蓝“。另一家普鲁士蓝的苏格兰厂商是雨衣的发明者,Charles Macintosh,1808年他们在伦诺克斯敦建立生产明矾制品的工厂,使用普鲁士蓝为羊毛丝绸染色。到了19世纪初,普鲁士蓝已经成为流行的绘画颜料,它开始取代靛蓝,被广泛应用在造纸行业。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19
02
铁盐的感光性

蓝晒工艺是基于某些铁盐受光后发生化学反应这一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光引起化学转换是摄影术发明的核心点,它的历史已由Eder以及其他人阐述得非常详尽了。在此,我们不再将重点放在卤化银感光性研究上,卤化银感光作为摄影术历史的主流,相关理论多不胜数。我们关注一下少众的复合铁盐的感光现象。

1831年,Johnn Wolfgang Dobereiner首次记录了某种有机铁盐的光致分解现象,他在观察中发现草酸铁的水溶液受光后形成了草酸亚铁沉淀物和产生气体(此气体后来证实为二氧化碳)。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个调查报告公开发表后,激发了赫谢尔加快步伐,公布他自己正在进行的有关铂盐的光化试验成果。在摄影术的发展史里并没有记载当时有机铁盐的感光性和普鲁士蓝为人熟知的特性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暗示这种染料的形成过程就是摄影成像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然而有一段关于这方面不为人知的准摄影成像观察记录。这份记录的作者是一位印染师和印刷工,名叫John Mercer,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色彩化学家,凭精湛的技术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1828年,他记录到棉布表面因光照作用生成普鲁士蓝的过程。由侄子Edward Parnell为他写的个人传记中,有一段援引Mercer本人所作的笔记的描述:

“我在一块白色棉布上涂抹销酸铁溶液,然后让其暴露在阳光下。然后加入红色的铁**溶液进行试验,结果棉布变成蓝色,但没曝光之前是没有蓝色的,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记录,我没有见到任何人提及这些内容。“

然而谋生的压力,令Mercer丧失了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机会,直到1840年之后,摄影术已经被其他更有财力资源的开拓者抢占先机发明出来了。因为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这位摄影术的准发明者成功的机会就此与他失之交臂,——而相比之下,像塔尔博特和赫谢尔这类维多利亚绅士科学家有财源资助的人士则要幸运得多了。Merer后来为蓝晒影像的调色工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些资料都是在无关重要的非正式场合公布的,随后又被他人重新发明了。如果我们非要找寻一位早期摄影术的无冕英雄的话,最值得推荐的侯选人一定就是John Mercer了。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1-14 18:21
03
第一张纸质银照片

1834年,塔尔博特,纸质摄影术的发明者,开始用银盐作为感光影像物的试验。他在笔记本里提及对普鲁士蓝并没有特别感兴趣,虽然他也进行过普鲁士蓝形成的试验,不过是纯化学的,而不是光化学上的实验。

他把盐酸和亚铁**涂在纸上,由于盐酸含有铁离子杂质,所以生成了普鲁士蓝。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蓝晒工艺被发明这后,塔尔博特自己也没有使用这种工艺,但不久之后,见过安娜阿金丝送给他一本植物蓝晒图片画册后,他高度赞扬蓝晒影像的持久性。1839年1月,受到塔尔博特宣布其摄影术发明消息的**,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谢尔爵士开启了对摄影现象的研究进程。仅仅一个星期后,他就解决了银的定影问题。与塔尔博特专心一致只追求银盐影像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是,赫谢尔很快又转变方向开始探索其它各种摄影工艺了。

04

赫谢尔的研究记录

1840年2月,赫谢尔的备忘录披露他已经进行了大约700次的光化实验,使用的银盐几乎都是特制的。他的备忘录里有份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已试验纸样“目录,目录中刷涂在感光测试专用纸上的每种化学生成物都指定了一个序列号。为方便起见,把这些数字称为“试验纸序号“,这些刷涂过的纸大多数都被分成小块,因此能进行几次不同的实验。


05
花汁印相和植物印相

为了得到更加色彩斑斓的影像,赫谢尔很快就放弃了对棕色银盐相片的研究,在1839年,他开始利用自家花园里的花卉的汁液来印制影像。他把花瓣碾碎制成酒精溶液,从中萃取出花青素并制成溶液涂在纸上。染色涂层干后放在阳光下晒会慢慢褪色,因此用这种方法使用印刷版接触法印制能直接产生正像,影像的颜色就是花汁或植物叶液等自然色素的颜色。赫谢尔希望能建立一种全彩色的印刷系统,他把这种工艺称为“花汁印相法“。但这种工艺太耗时间,要求在进行压紧接触转印的时间长达数天甚至几个星期。更糟糕的是,花汁印相法得到的图像是很短暂的,即印出来的图像根本没有”定影”,因为随后的继续曝光会无情地令图像褪去色彩。不过很不可思议的是,赫谢尔制作的一些样版花汁照片直到今天还能存活下来。尽管不能长久保存,堪称天才的苏格兰女士Mary Somerville(1780-1872)仍然使用花汁印相工艺进行创作,时到今日,在这个崇尚环保印刷媒介的潮流下,仍然有一群活跃的花汁印相的支持者

赫谢尔花汁印相法制作的图片

1840年春季非常明媚的天气对处于萌芽阶段的摄影科学而言帮助很大。赫谢尔已经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蔬菜色彩“的曝光测试了,但到了3月由于搬家的缘故工作中止了。当他在新居安排妥当准备重新工作时已经是8月了,这时他发现阳光变得灰蒙蒙的,这对于他那些感光性本就很弱的工艺来说,情况不太理想,曝光时间需要延长很多。第二年的夏天天气依然如故,但他还是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从他对这些彩色植物汁液受光漂白的调查研究来看,他显然是在追求一种直接正像的彩色摄影工艺,他在写给Talbot的一封信中也这么说。在1841年写给英国科学促进会会议的一封信中,他报告了这些实验情况:

“在这种环境下,我对通过摄影来表现自然物体的固有色彩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抱一丝希望“


通过这些观测,赫谢尔能从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一种染料会有选择性地被其互补色的光漂白。"此结论为格雷苏斯光化吸收定律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作者: pczu    时间: 2018-7-15 23:33
怎么没有下文了?
作者: cndby    时间: 2018-7-16 10:44
第二章  蓝晒工艺的发明

06
蓝晒印相术的发明

1842年早春,因为对结果相当不满意,赫谢尔结束了植物染料的实验,转向范围更广泛的新型非银盐摄影感光物质的研究。他的注意力从易褪色的有机染料(现在更恰当的叫法是花青素)转移到颜色更沉的无机化合物。他后来在一封给皇家学会的信中对此次兴趣转变作了如下解释:

“The general instability of organic combinations might lead us to expect the occurrence of numerous and remarkable cases of this affection among bo**s of that class, but among metallic and other elements inorganically arranged, instances enough have already appeared, and more are daily presenting themselves, to justify its extension to all cases in which chemical elements may be supposed combined with certain degree of laxity, and so to speak in a stateof tottering equilibrium.”(此段太复杂,水平有限无法译出,敬请谅解)

赫谢尔对无机化合物宽松性(”lax"一词在化学上的意思是什么?)的认识源于早期他向Alfred Smee博士的咨询。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物理学家提供的帮助对随后蓝晒工艺的成功发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Smee在化学上的学识非常渊博,当时他的兴趣集中在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电化学上。

自1800年伏打发明了电池之后,电化学开始迈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1807年汉弗莱戴维就利用电分离元素的电解法制取出活跃的碱金属元素钾和钠。1840年,戴维的助手、英国皇家科学研究院的继任者迈克尔法拉第发表了论文《电学实验研究》,为这门新科学建立量化基础。经过Wollaston,Daniell和Grove等人的努力,强力电池的设计已经得到稳健的改善和进步。Smee自己也为自己的电化学研究方便而对大电池的结构进行了很重要的改良。金属的电分解,又叫电铸术正成为一种工艺产业,Smee利用这种工艺制作仿古镀铜黄瓜小古玩珍品展示给维多利亚女皇,女皇还好奇的把手指伸入它的洞口里一探究竟。跟摄影一样,电铸术也可以复制艺术品,当然它的复制是通过模具而不是底片来实现的,因此当时这种工艺也被视为“照相制版的艺术姐妹”。

Smee还利用电池作为工具来为自己制取专用化学物品,其中之一是铁**。赫谢尔知道Smee所取得的成就,因为赫谢尔早在1840年6月18日在皇家学会就已经看过Smee的有关论文,这些论文随后在《哲学杂志》上发表。这个研究项目主要的成就是稳定地制取出鲜红,可溶,高纯度的铁**晶体,而在此之前制备的铁**通常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Smee在184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他是如何从普通垂手可得的亚铁**(黄血盐)中制取铁**。他声明这种电解氧化新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其它类似无机物。这使得赫谢尔最初向Smee索取”深色盐”的愿望能得到实现。被英格兰银行任命为外科医生后,在1842年初,Smee送给赫谢尔一份铁**样品。

1842年4月23日,赫谢尔在备忘录中写道:

“摄影,彩色摄影。

非银金属,矿物质(F3 /2CP)Smee的红色铁**溶解涂于纸上呈漂亮的浅绿色。

1842年4月23日。

谱作用在纸的反应比较慢,但跟作用在树脂(Guiacum:树脂?)的速度差不多快。当纸浸入水里时,纸中形成的印记变得明显起来,紫红色消失,变成漂亮的普鲁士蓝色。经过稀酸水浴,立刻显影出强烈的蓝色印记,比之前的蓝色特性更明显这张纸将会证明非常有价值尝试其它碱金属盐“


这就是出于摄影目的而进行的铁**受光反应生成普鲁士蓝实验的第一份观测报告的部分内容,因此它成为蓝晒印相工艺问世的见证之物。这份报告对于赫谢尔产生的影响,从他在1842年4月23日的日记中可以清楚体现出来:“发现红色铁**有摄影感光性。“

在描述摄影革新这个场合上,“发现“的确比“发明“一词更为恰当。但第二天,赫谢尔就已经想方设法改进他的非银摄影工艺了,并开始使用这种工艺印制影像了,正如在他的备忘录中所记录:


“摄影。非银。1.5倍亚铁**。F3/2CP

4月24日,1842年。

尝试各种方案改进颜色和增加不同做法。

1.纯净水能够消除最初的浅灰色,并洗去淡粉色边缘。还可以加强蓝色的强度,获得更好的蓝色效果。2.稀硫酸显影可以获得更为强烈的蓝色。3.弱硫酸钠可以洗去多余的盐,不破坏蓝色,这种蓝色产物在中性盐液中是相当难溶的。4.很弱的高氯酸铁与硫酸混合可以显影出极之漂亮的深蓝色,但纸基也会不可避免地染上蓝色。尝试用此工艺复制版画,效果非常漂亮,但复制品与原作是反相的,原作亮部变成蓝色,暗部变成白色。这些复制品用弱硫酸定影效果最好-几乎看不到酸化现象出现。如果加入氯化铁,纸基会染蓝。


从上述记录中我们可以读出赫谢尔对蓝晒是一种负成像工艺的失望之情,虽然负成像工艺对于使用相机负片印制成正像图片是正合适不过的工艺,但是当时的赫谢尔更青睐正成像工艺,使用版画复制出正像复制品,就像易褪色花汁印相工艺。从负成像工艺获得的图片需要进行二次转印才能得到跟原图一致的影调和方向,赫谢尔意识到这会造成清晰度的损失。不出所料,赫谢尔很快又努力地开发蓝晒工艺的正成像版本,意图弥补他认为的蓝晒工艺存在的缺陷。但在他努力的结果未实现之前,有一种他之前并不认识的化学物质注定要出现在他的工艺里,这种物质大大增强了对光的敏感度和加快了生成普鲁士蓝的反应速度。


当时对这一化学反应还没有任何了解,因为氮还没有被确定为一种元素。当时能确定的是,任何含氮的动物残骸(即蛋白质)都能作为普鲁士蓝的生产原料:兽皮,毛发,羽毛,角,蹄,肉类等。尤其是干的公牛血是最流行的反应原料。当时的生产配方各有不同且复杂,经常渗入不必要的成份物,毫无疑问,这些操作都是令人生厌的,就如以下一个简短而饶有趣味的例子:“碎皮革6磅,角和蹄6磅,普通碳酸钾10磅,混合放进铁锅煮沸至干;把残渣与2磅粗酒石混合,猛火烧熔解。通过一般的溶滤作用,加入5磅硫酸铁和15磅硫酸铝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物,普鲁士蓝。“普鲁士蓝很快吸引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Pierre-Joseph Macquer,世界首部化学辞典的作者,当时的身份是作为法国印染工业的政府监察员,由于利益所在,马上被这种物质吸引过来,他认识到这种物质能为丝绸和羊毛制品提供一种快速的染料工艺。他在1752年完成的关于这种染料的主要缺陷调查,普鲁士蓝的色彩易被碱性物质破坏的问题,无意间造就了黄血盐钾(亚铁**)的发明。

Macquer和当时的其他化学家也认识到,可以通过加热或燃烧普鲁士蓝中可得到一种易挥发、无色、易燃的物质,并留下含有铁的残渣,这个反应他们称之为“变色原理“。1782年舍勒通过利用硫酸和普鲁士蓝反应制成氢氰酸溶液,就是此化学原理的重大应用结果。舍勒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操作技能制成的物质氢氰酸是一种快速致命的剧毒物。

1811年,盖-吕萨克分离出纯普鲁士酸(氢氰酸),确定氢氰酸是由氢碳和氮三种元素组成的简单化合物,分子式为HCN。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类重要的新合物“氰化物"的历史根源多姿多彩,但它很经常都是无色的。因此,在诞生了一个世纪之后,作为最错综复杂的氰化物其中之一,普鲁士蓝可以分离出最简单的同类氰化物,这种物质的名字来源于它的颜色。在此之后,氰化物的化学理性基础开始建立起来,1814年盖-吕萨克分离出氰化物总类的母体,氰气,分子式(CN)2。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类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碳与氮形成的氰基离子CN-后,通过纯无机物合成获得氰化物的可能性已经可以实现了,因此无需要再使用动物的有机成份来制备氰化物,从而可以远离动物有机成份散发出来的恶臭气味了。为表彰这一贡献,英国艺术协会在1837年颁发了一枚奖牌给Lewis Thompson,他发明了通过高温下在空气中用木炭焙烧碳酸钾和铁屑制备亚铁**的方法。

普鲁士蓝就可以通过这种无机化合物亚铁**与无机铁盐反应制成了。到了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蓝已经在欧洲的几个地方大量生产了,包括格拉斯哥的Turnbull & Ramsay化工公司,因此这公司生产的涂料被称为“腾氏蓝“。另一家普鲁士蓝的苏格兰厂商是雨衣的发明者,Charles Macintosh,1808年他们在伦诺克斯敦建立生产明矾制品的工厂,使用普鲁士蓝为羊毛丝绸染色。到了19世纪初,普鲁士蓝已经成为流行的绘画颜料,它开始取代靛蓝,被广泛应用在造纸行业。





作者: sy200571    时间: 2018-7-20 08:39
學習
作者: qiutian1975    时间: 2018-7-25 21:46
楼主厉害!
感谢分享,期待继续!
作者: root    时间: 2020-3-23 11:19
收藏一下,改天试试




欢迎光临 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https://bbs.camgl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