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查看: 52710|回复: 1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玩相机

[复制链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咔够,结识更多爱好摄影器材朋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看到各位影色之友的网络好文,也忍不住将自己几年来玩相机的心得写来与诸位同好交流,希望各位不吝赐教,共同提高。我这几年收集的相机不算多,也玩过一些老机器,基础有限,只是想说点感受。
在诸多的相机品种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德国制造的旁轴相机。毫无疑问,旁轴相机绝对是德机的天下,其中又以折叠机更让人着迷。这些机器多已50年以上,但依旧性能良好、外观漂亮,原本这些相机就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经过岁月的洗涤更显出当年设计人员的智慧和制造技师的技艺。
对于旁轴相机的分类,有多种方式,以方便把玩看,按外观分大类、按快门类型分小类较方便:
旁轴相机外观大类:
1、
折叠机

2、
固定镜头相机

3、
可换镜头中心快门相机

4、
可换镜头焦平面快门相机

机械式中心快门类型:
1、
一步动作快门

2、
推拉控制快门

3、
双打控制快门

4、
叶片单摆快门

5、
机械程序快门(又分手动程序快门和表控程序快门)


机械式焦平面幕帘快门类型:
1、
双轴快门

2、
三轴快门

3、
四轴快门

电子快门:
1、
电子中心快门

2、
电子幕帘快门

3、
电子程序快门


一步动作快门是最为简单的快门。快门上紧和释放是一步动作完成的,即在使用时,按下快门按钮,首先上紧动力弹簧,然后接着又把快门释放。这种快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快门速度受到限制,不能很高,最高到1/125s,也没有慢门装置。早期的低档折叠相机多有此类快门。但也有设计考究,附件丰富的型号。POLAROID(宝丽来)的MODEL 95A800等,机体巨大,全金属,端在手里很沉,制作十分精良,镜头镀膜也漂亮,快门只有B门和1档大约1/100s,附件很多,其中一个附加电子快门看了说明书后还是不懂怎么用,如有网友知道,还请指教。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皮箱里,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只有观赏价值了。
宝丽来的SIX-7070年代生产的一款代表机型,有不带超声波AF、带超声波AF、带闪光灯等3种。其中AF和闪光灯功能分别象积木一样可在基本机型上扩展。著名的国产电影《庐山恋》中张瑜就是用的该型号相机。该机是单反折叠,打开后体形很大,但折叠后却可放进大衣口袋。其超声波(声纳)自动对焦比1977年推出的KONICA 35AF(主动红外线AF)还要早几年,应该是最早商用的AF照相机。该机设计完全体现了老美的风格:大而厚重,制造工艺上乘,使用上追求简单,没有手动。除测光窗上的遮挡片(调节曝光量)外,没有其他可调节的地方。完全是老美的实用主义风格。除了老美,估计没有人将如此简单配置的相机制造成如此的巨大且材料和工艺非常精良。推拉控制快门有35片叶片。叶片开关是靠先行上紧的弹簧动力,通过M形钩推拉叶片拨圈来完成的。这是比较常见的快门,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2501/500s。德国(西德)的PRONTOR和日本的Copal是这类典型的快门。国产相机大多装有这类快门,均为5叶片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玩相机

上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初次发帖,图片发错了,补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继续

推拉控制快门有35片叶片。叶片开关是靠先行上紧的弹簧动力,通过M形钩推拉叶片拨圈来完成的。这是比较常见的快门,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2501/500s。德国(西德)的PRONTOR和日本的Copal是这类典型的快门。国产相机大多装有这类快门,均为5叶片结构。

双打控制快门也很常见,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500s或更高。德国(西德)的COMPUR快门是这类典型的快门。国产东风相机采用这类快门。叶片开关是靠拨圈两次推打快门拨板上的叶片拨钉来实现的。

叶片单摆快门有5片主叶片和5片辅助叶片。快门上紧后,辅助叶片呈打开状态。释放时,主叶片作单方向摆动来完成快门的开关。快门上紧过程,辅助叶片保持关闭,以免漏光。由于快门工作时叶片只作单方向摆动动作,所以快门速度可以很高,一般达1/5001/1000s。东德的Prestor快门就是这种典型的快门,Prestor-RVS达到1/750s

以上内容部分摘录自《摄影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1983年)

装有Prestor快门的相机我只见到过东德的WERRA,也只有在IV型上才有,III型是PRONTOR快门,III型是COMPUR快门。捷克的机器也有采用Prestor快门的,除原东欧国家外,没有使用该型快门的产品。
原东德相机型号繁多,一点点小改动就是一个型号。国产的相机也有一样的毛病,型号多多,东西却几乎一样,实在没啥意义。WERRA相机的设计十分特殊,有点另类。估计设计师是追求简洁至上,顶部没有如何旋钮和扳手,扭脖子式的上弦方式,镜头罩倒过来就是遮光罩,这些都体现出了设计师令人佩服的想象力和严密思维。WERRA系列里最能体现特色的应该是I型,最为简单,没有测距和测光,是11取景器,可玩性最强。IV型是高端型号,可换镜头,只是除标头外广角和中焦头太罕见了,我从未见过。IV的取景器右下角有一小的棱镜,可显示快门速度和光圈值,内视测光指针,独特的叠影对焦不是半透的而类似裂像,安装1/750sPrestor快门。WERRA的外形棱角分明,看来材料不错,但显单薄,没有同时代西德旁轴相机来得结实,要小心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WERRA 1,普朗特快门,1:1取景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研究以太少了“
??,没明白,:-D

希望大家一起来讨论相机,共同提高玩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34年,柯达推出了其首架135相机Kodak Retina,当时属中档水平的相机;同年晚些时候,又发表了普及水平的Kodak Retinette
135
相机,它是折叠式相机中最小型的联动测距相机。这两款相机均出自德国纳格(Nagel)工厂的纳格博士之手,而该工厂早些时候已加盟柯达公司。纳格-沃克博士工厂当时的相机产品在德国本土颇具影响。由于优秀的光学机械质量和加工工艺的精湛,才使得产品质量经久不衰。

   
两款柯达雷丁那、雷丁特相机形成的系列,其共同特征是采用德国施耐德公司生产的46片蔡诺(Xenon)、33片瑞奥玛(Reomar)等镜头,以及康般(Compur)、普朗特(Prontor)等中心叶片快门,光、机素质十分出色。

   
1958
年面世的雷丁那ⅢC是雷丁那系列最精美的折叠机型,也是柯达公司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几款高级135相机之一,机械、光学质量十分出色,工艺水平堪称精湛,外观设计十分精美。该机设计、制造均在德国,采用了施耐德公司顶级光学素质的蔡诺50mm F2标准镜头(46片结构),采用了更换镜头前镜组方式,共有35mm80mm两种,广角、中焦镜头(前组)供变换,光学素质优异,机顶附件插座上可插入与镜头焦距匹配的取景器。也有少量罗司顿德头的,但与施耐德头之间无法通用。本网前不久就有1台罗头的IIIc,可惜仅差了几分钟给其他网友买走了,可惜可惜!!!
测距系统采用了双像重合基线测距器,右侧机顶正面设计有硒光电池测光表,采用著名德国康般M.X.V B11/500秒快门,采用了新型金属折叠镜头机械设计,坚固耐用,大有德国相机追求百年有形的味道。这款相机被美国《现代摄影》杂志列为“20世纪十大重要相机之列。

IIIC的取景器是成虚像的,而IIIc的是实像取景器,精度更高。IIIC的优点是有可变取景亮框,方便取景。市场上IIIC的价格要远高于IIIc

还有Retina flex,独一无二的单反相机。使用与IIIC/IIIc一样的镜头,前组镜片可换,镜头座的结构与IIIC/IIIc一样,是快门、光圈、后组镜片的总成。折叠旁轴的总成配上反光镜箱,成就了这样的结构复杂的相机。手上的这台相机取景器有许多灰,却发现根本没办法象普通单反一样清洁反光板和取景屏,维护起来非常不方便。

   
1959
年面世的雷丁那Ⅲ S是一款非折叠式中心快门平视取景旁轴测距135相机,同ⅢC一样,机身上刻有德国制造字样,仍用康般快门,但镜头改为整体可交换式,备有德国施耐德专门为该机设计的雷丁那Curtagon(有指针式景深表)50mm F1.9标准镜头和35mm F2.8广角镜头,产量不多,也是难得的收藏珍品。



      以上部分文字摘录其他网文。

雷丁那IIIc是我买的第二台折叠机,也是目前还在经常使用的机器,第一次用时对于调整EV值的方式很不习惯。相机发展进入单反时代后就基本见不到这种光圈快门按EV值联动的方式了,但使用过后就会发现这种机械联动方式非常实用,对于全手动机械相机的曝光估计以及摄影基本功训练很有帮助,很快就会习惯EV值调整的方式,这确实是方便实用的设计。5060年代有许多这样设计的机型,估计是当年的主流。
雷丁那德计数器是倒数的,当归0后会自动锁定,这时无法过片上弦,要手动调节过0后才能解除锁定,千万不能硬拉,否则会损坏相机。不过这个设计好像并不方便,增加了相机机械结构的复杂性还容易引起人为故障。雷丁那系列是精工细制的优秀相机,机械性能至今依然完好,过片柔和顺畅、快门轻脆,取景器较大且明亮,扳手过片上弦手感极佳,较同时代的蔡司好用多了。
雷丁那IIIc的施耐德Xenon镜头实拍表现令人吃惊,50年前的产品依旧色彩还原准确、细节丰富。我曾在乌镇用NIKON 50mm/1.2MINOLTA 50mm/3.5macro和该机进行对比拍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f5.6f8.0各拍摄一次,对比下来是施耐德Xenon镜头最好,MINOLTA次之、NIKON最差。NIKON头反差太大、色彩偏冷、细节损失最大,整体感觉冷冰冰硬邦邦的。MINOLAT头偏点暖调,细节要好不少,但较施耐德头还有一点点差距。用过才知道,德头确实好,如想玩旁轴机加德头,可以考虑买个雷丁那,可藏可用,不要了再卖掉,实际非常的经济。
要提一下IIIsRetina Reflex中心快门单反,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5镜,是唯一的可互换镜头的旁轴/单反系统,现在还有人做专用转接环,可以上数码单反机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娱自乐,O(∩_∩)O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

主题

6335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1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2007-10-4
在线时间
13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3
好友
6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东德相机在60年代前还是很不错的,有许多奇思妙想。除了上面的WERRA,还有135单反的先驱爱克山泰,《色影无忌》中已有长文专题介绍,网友可查阅。我有EXA 0EXA 1a,以及取景器、接圈等附件。虽说是业余机,但是简化的是设计和功能,制造工艺一点不差,如可换取景器等还是专业功能,旁边那个五棱取景器具有旁轴取景窗,带测光表,外观崭新,是个好东西。当年还生产过带内测光的取景器,可惜难觅,只看到过一次,太贵没买。除EXA II外,EXA的翻斗快门很有特色,为降低成本,省略了快门幕帘,利用反光镜上升的间隙完成扫描曝光。翻斗快门的结构十分简单,速度范围1/251/175s,没有慢门,最高速度也很低,但都是常用范围,实用中也未觉太大不便。国产的长城120简易单反也是这种设计。6070年代潘太康生产过可换接口(T口)的配套镜头,全金属的很重,有趣的是镜头后座部分可换,我有EXA口和M42口。应该还有其他的接口。镜头的光圈叶片有13片之多,基本就是圆的。通过一M42的转换口我将它用在了数码单反上,成像很好。东德相机在70年代后起越来越差,和西德、日本的产品拉大了距离,原本活跃的设计思想也逐渐消失了,产品设计僵化,工艺质量下降,内中原因值得体会,相机也是历史的侧面缩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提示 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6-20 13:30 , Processed in 0.278388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