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查看: 459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美国Argus相机公司的历史搜寻

[复制链接]
     

1

威望

311

主题

2万

积分

Rank: 6Rank: 6

勤奋勋章贡献勋章元老勋章

钻石会员

精华
30
帖子
4194
注册时间
2003-9-1
在线时间
43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6-11
好友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9 00:41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咔够,结识更多爱好摄影器材朋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manjun 于 2016-8-16 22:05 编辑

     agrs相机是我们相机爱好者都非常熟悉的美国品牌,同时它也是美国的一家照相机和摄影产品制造商,1936年成立于美国的密歇根州.安阿伯市(ANN ARBOR)。其最著名的产品便是C3相机,生产运行了27年,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相机之一。公司的A型号更是美国的第一个低成本35毫米照相机。
     我最近恰好就在这个城市工作,通过向当地人了解,这个公司早就停产了,但这家公司的建筑还在,所以想过去看看这些早年的建筑,所以想先在网上了解这个公司历史和发展状况,提前做做功课,向大家讨教并征集些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威望

1302

主题

5万

积分

Rank: 8Rank: 8

元老勋章

化石会员

精华
2
帖子
11015
注册时间
2009-3-24
在线时间
652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6-5
好友
73
2#
发表于 2016-7-9 09: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静候探访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威望

141

主题

5524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2
帖子
2222
注册时间
2009-12-23
在线时间
67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5-16
好友
2
3#
发表于 2016-7-9 23:41 | 只看该作者
善良:你说的是百眼巨人(argus)吗?

N年前我写过一篇C2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929-1939年,美国和欧州都深陷经济大萧条中。有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家庭平均月薪一度在30美元左右,而一般135相机如柯达旗下的莱丁娜(Retina)或德国产品售价都会超过50美元,对平均月薪而言,大部分135相机在美国当然不会有很好的销售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滞了柯达制式135胶卷的销量。当然,柯达还有其它规格的产品用以稳固市场。这种局面下,135相机的平民化也就此被提上日程。

最初将135底片的相机设计成普通工薪阶层能够轻松消费得起就是IRC公司。IRC公司是International Radio Group的简称,1931年在美国Michigan(密歇根州)的Ann Arbor(安阿伯)市成立,之所以公司名称中有Radio字样,因为该公司原本是生产收音机的。它的第一台相机是在1935年底推出、1936年上市,系使用柯达制式135底片的小型相机,因此最初叫Argus Miniature Camera,1937年后统称Argus。Argus(“阿尔戈斯”或称“阿格斯”)原意是希腊神百眼巨人,用以象征相机的视摄能力。对IRC而言,由于Argus 相机是涉及135低端的一个尝试性产品,探索、研究成为公司开发该产品的重要特征,所以公司名称改成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仍然简称做IRC。然后,它在1940又改名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但很快在1941年再度改名为Argus INC.(百眼巨人公司)。

其实,IRC公司最初以Argus A(图1)排序形成系列产品,如Argus AF、A2、A2B、A2F等等,一直到A3(图2)。1937年出曾现过B型,但外观与A系列风格一致,区别是B型用的是prontor II型快门,而不是A系常用的 Ilex快门。因为换Prontor II快门后价格较高(达25美元),因此销量很少,只生产了一年。C系列是Argus品牌中最为庞大的系列,此外还有MODEL系列(非135规格)和AUTRONIC系列等旁支产品。我个人认为A3在设计风格上完全不同与A系的其它产品,是最适合以B型命名的产品,但它却是A系的晚期型,而A3的继承产品有一部分则被划入C系如Argus CC(图3),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A3之前的Argus相机。以往有些文章在评论135相机塑料化时,将功劳归结于日本产品。但当Argus A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似乎找到了作为小型机象征的135相机塑料化的源头。胶木(bakelite)是以木粉为填料的酚醛塑料的俗称,在塑料工业中是较早被广泛生产的一种材料,其密度1.3-1.4 g/cm3。一开始Argus相机就采用了胶木作为相机机身的材料,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从而抵御大萧条带来的影响。在当时,作为135相机的Argus A售价格控制在了12.50美元超低价位,因此,一经推出就在短短几周内卖出了三万台。这个数字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代算得上是成功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Argus A这种模式拉近了135机型与平民之间的距离,并带动了廉价135相机的发展,135产品高中低的立体格局也由此形成。进而有人认为,Argus的出现挽救了柯达135胶卷的命运。

如果说Argus A是廉价135相机的探路者的话,那么IRC公司推出的Argus C系则是普及者,尤以C2(图4)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C2同年推出的C型虽有连动测距功能,但却没有与镜头相连,无法实现同步对焦,使用者需要用连动测距器先调焦并找出对焦距离之后,再在镜头上设定这个距离,操作过程繁琐。C2克服了这个缺点。C3的形制与C2相同,部分版本只多出了附件插座和一些小的改动。实际上,C2是一架技术上相对完善的相机,并影响了其后的一系列产品。

Argus C2于1938年投放市场,连续生产到1942年,与当今的普及型数码相机相比算是生产周期长的产品了。从机身材料看,它延续了A型的胶木结构,但在外观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单就外观而言,C2相机是基于一种返古设计理念的产物,它完全找回了古典的方箱模式,只不过将原来的纵向方箱改变成了横向方箱。当然,这种改变不只是为了便于持握,更重要的是棱角分明的矩形造型也利于开磨具,降低磨具成本,从而控制销售成本,达到投入产出的理想效益。不过,由于外形过于方整,看上去就像砖头,所以有人也叫它砖头机。

其实,Argus C2只是大主体采用了胶木材料,前脸和后盖依旧是比较厚实的金属材料,整体设计厚重,加标头重量达到了800多克,机身框架尺寸130×47×69mm。虽然是低端相机,但C2的做工并不含糊。相机边框采用镀铬装饰,就连前脸的取景和对焦窗都镀以亮铬,令整机处于矩形几何的视觉审美中。而且,C2还是一款可换镜头的旁轴相机,其接口为M34×1罗口方式。我们手里一款编号241201的相机所配标头为f/3.5 50mm ARGUS COATED CINTAR,这是一种单层加膜镜头,呈蓝色。镜头采用前置光圈盘来调节光圈(图5),而不是光圈环,这一设计显然受到莱兹•艾尔玛(Leitz Elmar)技术的影响,其彩虹式光圈也达到10片之多,调整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同心圆效果,最小光圈为f16。该标头系整组调焦方式,整体设计看上去很到位,但从实际拍摄效果看,影像反差偏大、并存在一定暗角现象(图6),毕竟是廉价产品,光学素质无法与高成本的产品相提并论。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C2相机镜头的更换,它需要先将焦距调至最近距离(3英尺)位置,再通过拆卸过轮来旋下镜头;而装镜头时还要注意镜座半齿轮的位置,旋入到逆时针第一齿对准调速盘中央的折像窗,然后装上过轮并完成固定工作,整个过程极具技术性。这一曾经被认为蹩脚的设计由于与众不同,如今却成为无与伦比的一大收藏亮点(图7),受到相机收藏家们的青睐。甚至有些摄影爱好者也乐此不彼地用这种相机拍照,感受拆卸和更换镜头的乐趣,以此怀旧胶片机的中世纪时代。
      
C2的特色当然不单是镜头更换,折像窗同轴调焦盘亦是一大特色。硬币状调焦盘在机身上十分抢眼,调焦盘中央是双窗调焦器的折像窗,别具特色(图8)。无论是否加挂镜头,C2的双窗(基线裂像)调焦器都可以用来测距,是完全独立的一个测距系统,和取景窗分立,事实上它就是由独立测距器(图9)发展而来的整合与相机上的一个装置,但当装加标准镜头后亦可通过特别设计的过轮齿合镜头实现连动调焦。调焦器的测距范围为3英尺到无限远,远程显示精度达到100英尺(约30米),这一指标相当完美。

C2采用三叶片镜后中心快门,独立上弦,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多次曝光。相机的调速盘位于取景窗一侧(图10),速度范围10、20、30、50、100、200、300共七挡(这种速度进阶并不多见);另设B门,由同轴于快门揿钮的拨动开关转换,B门状态时所有快门速度失效。

C2采用了工字八牙轮行片机构(图11),比较早期A型机单边牙轮结构的产品,双边牙轮在行片时会表现得更为平稳,它在胶卷的带动下每行走八个齿牙(即一个牙轮周)便自动停止,同时外盘式计数器(图12)前进一格。但输片与快门释放并没有连接关系,这就意味着每次拍照后的输片都需要拨动计数器旁边的牙轮离合装置,以手动方式去解除一次停止锁。虽然显得有些繁琐,但把玩起来却十分有趣,感觉有些像装加了135附件的海鸥4A。输片轴则采用了直径仅有8mm的窄缝立棍式结构(图13),使用时片头插入窄缝并转动输片旋钮即可挂住胶卷,简单而牢靠。缺点是,由于轴径较小而加大了输片轮的旋转角度,对胶卷的卷曲度也有负面影响。

C2回片轮设计在相机下方(图14),这就令整机的操控部分相对分散,互不干扰。有趣的是,相机后盖设计成极为少见的平板式,且利用明合页来连接机身(图15)。而另一侧的锁扣则是更为简单的L形弹性金属舌与L形扣接组成,看似简单却十分有效(图16)。后盖外观除镀铬装饰条外,还设计了一个感光度记忆盘,用以记忆使用的胶卷度数(图17)。

由于没有附件插座,C2不能插挂附件如硒光测光表或取景器。尤其是取景器,更换其它焦距镜头后,取景在C2上便成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要生产诸如C3 MATCHMATIC相机(图18)的原因。由此判断,当初C2相机只是预留了可换镜头的功能,而并没有真正去将这个功能实用化。当然,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自制取景器卡座。

C2上市期间,闪光泡还作为人造光源的重要工具。因此,百眼巨人公司为C系产品生产了一系列相应的闪光灯具(图19),镁丝闪光泡成为这类相机的又一个常用消耗品。由于C2使用的是中心快门,一般短燃型闪光泡即可实现全速段闪光同步。C2专用的闪光灯具可以直接插在相机上使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手柄(图20)。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威望

141

主题

5524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2
帖子
2222
注册时间
2009-12-23
在线时间
67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5-16
好友
2
4#
发表于 2016-7-9 23:44 | 只看该作者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威望

141

主题

5524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2
帖子
2222
注册时间
2009-12-23
在线时间
67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5-16
好友
2
5#
发表于 2016-7-9 23:46 | 只看该作者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威望

311

主题

2万

积分

Rank: 6Rank: 6

勤奋勋章贡献勋章元老勋章

钻石会员

精华
30
帖子
4194
注册时间
2003-9-1
在线时间
43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6-11
好友
0
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1:22 | 只看该作者
对对,就是这个公司,它在世界照相机发展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我要去这个公司的遗址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171

主题

4940

积分

Rank: 3Rank: 3

高级会员

精华
帖子
1806
注册时间
2015-10-7
在线时间
86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0
好友
35
7#
发表于 2016-8-13 17:37 | 只看该作者
求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11

主题

2419

积分

Rank: 2

中级会员

精华
帖子
926
注册时间
2015-3-19
在线时间
56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8-30
好友
2
8#
发表于 2016-8-13 21:05 | 只看该作者
然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威望

311

主题

2万

积分

Rank: 6Rank: 6

勤奋勋章贡献勋章元老勋章

钻石会员

精华
30
帖子
4194
注册时间
2003-9-1
在线时间
43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6-11
好友
0
9#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11:17 | 只看该作者

正在整理资料,准备适当的时候发个比较详细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19

主题

6229

积分

Rank: 4

金牌会员

精华
帖子
387
注册时间
2016-8-1
在线时间
253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10-19
好友
5
10#
发表于 2016-8-15 2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江鸟 于 2016-8-15 23:06 编辑

这个取景器应该是这个公司的配套产品,35mm.50mm.100mm三个画幅

1.jpg (109.48 KB, 下载次数: 10)

1.jpg

2.jpg (127.87 KB, 下载次数: 6)

2.jpg

3.jpg (76.97 KB, 下载次数: 8)

3.jpg

4.jpg (77.08 KB, 下载次数: 9)

4.jpg

5.jpg (70.71 KB, 下载次数: 9)

5.jpg

6.jpg (84.81 KB, 下载次数: 7)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提示 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6-11 12:16 , Processed in 0.269706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