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查看: 20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 相 机---摘自《当代矿工》杂志

[复制链接]
     

0

威望

261

主题

3万

积分

Rank: 8Rank: 8

版主

化石会员

精华
1
帖子
2559
注册时间
2002-7-8
在线时间
524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6-8
好友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9 12:2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咔够,结识更多爱好摄影器材朋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老 相 机
□李 巾
  说到相机,人们并不陌生,也许您还玩过一两款。可我要说的,却是一架近半个世纪的老相机。
  五十年代初,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地质局,几年后又调到内蒙地质局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要以四海为家。他走遍北疆的山山水水,在白山黑水之间,在茫茫草原之上,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面对多彩的民族风俗,他非常渴望有部属于自己的照相机,来记录走过的草地、险滩,记录野外生活的情趣和各地的乡土民情。正巧援外工程人员回国,捎回一架苏制“卓尔基-4”型135相机,价值500多元。可以想象,在五十年代,500元钱意味着什么?而酷爱摄影的父亲,还是倾尽几年的积蓄,把它买下了。同事们为此欢呼雀跃,同时也拉开了这部相机第一个辉煌历史的序幕。
  记得儿时,小朋友喜欢上我家看大本大本的相册,就像看小人书似的。相册中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父亲在东北和内蒙古工作时拍摄的照片。相册很精美,照片多是经过放大的,每张照片旁都有标签,注明时间、地点,有的还注明使用的光圈和速度。这个时期,相机是父亲的得力助手。有了它,许多野外资料更加直观,一张张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景观被存入档案;一组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工作景象被保留在册;一幅幅群峰叠翠、小溪潺潺的美丽景色被摄入镜头;一次次与群众联谊的欢乐场面,被定格在方寸间。坐过的马车,走过的草地,穿过的毡靴,睡过的帐篷和“室内装饰”……都被相机留下永久的忆念。有昭君墓前的合影,那时候的昭君墓,杂草丛生,他们在墓碑两旁横七竖八地站着或坐着;有小乐队的合影,照片上的人物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只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灰蓝色的外衣。大家各拿不同的乐器,还真有点正儿八经的劲头。
  就是这台相机,伴随着父亲完成了包括准格尔煤田、霍林河煤田的普查报告及初期勘察任务。现在,这些昔日无人区,已成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父亲总是感叹:多亏这架相机,记下这今昔的变化。相机也是同事们最亲密的“朋友”。每次出队前,大家总忘不了提醒:相机带了吗?相机随父亲走遍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八个盟。这是父亲最难忘的岁月,因此他的回忆录取名《北疆的脚印》。几位失去联系四十多年的同事,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文章和老照片,又重新联系上了。大家见面后,都迫不及待地问:相机还在吗?这确实是相机辉煌的十年。
  再往后,相机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因为它成了父亲的“特务活动工具”。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家里那台大如木箱的上海牌收音机,据说它能收“敌台”。有一个直径才20cm的不变速小电扇,则是父亲“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铁证。这些在当时称谓的“大件”,都是父母的心爱之物,历经几十次搬家都未割舍,并随调动,从呼和浩特千里迢迢带到河南。然而,这些东西却加重了父亲的“罪行”,如“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敌特分子”……相机是不敢动了,但相册我们还是经常翻看。每当看到相册,我就会嚷嚷要照相。终于有一天,父亲又装上胶卷,要为我们照相,当然也只能在屋里用。站在床上,坐在床上,站在床边(本文所配“我与姐姐”和“我与母亲”两张照片,就是这时照的,“我与姐姐”那张,是站在床上照的)……也只能这样了。父亲说:相机要常用才会好用。
  一天,几位保卫处的同志来到我家,说反正相机我们也不用,不如借给他们。没想到父亲痛快地答应了。是为了“解脱”?还是为了“赎罪”?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保卫处借走后,用得也不多。因为那个年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反革命”也不敢轻举妄动,案件较少,所以很少派上用场。批斗会,游行或有了什么“最新指示”的庆祝活动倒是常有,只是那时候不时兴拍照。不过,我还记得有一次,单位里的年轻司机小姚被评为“全国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积极分子”,受到毛主席接见,并送给他一只“金芒果”。接到通知后,单位组织了盛大的迎接“圣果”仪式。一大早,大路两旁彩旗招展,欢迎的人群有的手拿纸扎的红花、花环,有的手举“红宝书”,我们小朋友们也站在路边等候迎接。这时,我看见一个叔叔脖子上挂着我家的相机,显得很神秘。不知等了多久,前面的人开始欢呼,鞭炮声震耳欲聋,我们知道:来了!只见小姚身披红绸,胸戴红花,手捧一个长方形玻璃罩,站在卡车上,显得那么高大(不知脚下是否垫有东西)。车上红旗飘扬,锣鼓喧天。我看清了,玻璃罩里白色盘子上放的就是芒果。啊!人们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好像自己也见到了毛主席。那一次,相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隔很久,我在一个会议室里看到了放在玻璃罩里的芒果依然如故,问芒果为何不烂?妈妈惊恐地捂住我的嘴,看没人听到,马上带我跑了出去。那时偶尔也留有几张像,但背景总是“批倒、批臭×××”,“把×××进行到底”的标语。我小时,有一张表情不错的照片,身后却有“反击二月黑风”字样,很不协调。问父母“二月黑风”是怎么回事?他们也记不清了。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培养出多少摄影家,但确造就了无数书法家、漫画家。每天,人们吃过饭,便相约去看大字报。大字报一张接一张,挂满了办公楼走廊、食堂、道路边和球场。小孩们穿行在里面玩耍,也不知大人们今天又要批斗谁。有一天,我看到批判妈妈的大字报,说她没跟爸爸划清界线,没有揭发爸爸更多的“罪行”。记得1969年盛夏,父亲和其他十多个“臭老九”在砖场改造,活儿是累点儿,但大伙儿却很开心,这大概就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吧。他们每天干得热火朝天,我也跟着天天跑。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泥巴变成红色、灰色砖块的每个细节。只可惜这些印象深刻的情景,没有留下照片。文革后期,相机终于又回到父亲手里。然而他把相机默默地收藏起来,只有我时常拿出来摆弄一番。1975年的一个秋天,我们一家在公园照完相,便到市委附近看大字报。当时我挎着相机站在报前,很快就有几个人向我走来,横眉冷对地对我上下打量。父亲急忙把我拉到一边,我十分疑惑。一位大爷过来叹息地说:快把相机收好,免得让人收走,阶级斗争复杂得很哪!
  相机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在1977年以后,我是主要使用者。不论学校组织的出游,或是每次演出,它都能派上用场。那时候,120相机比较吃香,因为它拍出的照片不用再放大。为此,我和同学们就自己洗、自己放,别有一番情趣 。为了拍出好照片,我将父亲50年代摄影方面的书都翻出来。最喜欢看的是《大众摄影》,上面讲的实例大都是如何拍“大跃进”,怎样将一排厂房或一个烟囱,冲洗成许多厂房或多个烟囱;如何洗成一个农民站在云端,双手举起(像举重)一棵大如身体的麦穗。我按这些方法做了不少尝试,不过都以失败告终。当然,我给同学们也拍了不少好照片,而我自己却没有几张像样的,不是没头,就是没脚,再不就是眉眼不清。因为,相机的使用方法不能很快掌握。后来,有了彩色胶卷,120相机便没了市场,而我的相机就更风光了。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背上这样的相机出门,回头率还是挺高的,因为这毕竟是一架进口的、小巧的、功能齐全、性能很好的相机。它的最高速度1/1000秒,最大光圈是2,能自拍,有闪光联动,还可加外线。
  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其辉煌的时代,当然也会有黯然失色的时候。自动相机逐渐进入家庭,我却依然背着老相机游荡。也许别人走过了华山的五个山头,而我仍然在第一个山头定速度,扭光圈,调焦距呢。直到1993年,我才换了一架“傻瓜相机”,出差带着很是方便。虽然拍照是快了,但却不像过去那样认真了,什么角度呀,光线呀,顾不得了,一站即照。拿着一沓沓照片,却挑不出几张像。于是,我又用上了老相机。
  那是1994年的夏天,我在龙门石窟用老相机拍照,相机已不能引起什么人注意了。人人都有相机,而且有许多款式新颖、性能先进的相机。这老相机算啥,没人笑它“老”就不错了。如果有人注意它,那也是一种奇怪的眼神儿。当我们坐下休息时,有位领着外国人的翻译走过来,他非常有礼貌地告诉我,他对我的相机感兴趣。他问了许多问题,诸如相机的来历,使用的情况等。他说想看一看相机,当他接过相机仔细观看时,显得非常激动,嘴里念叨着:果然是“卓尔基”,保存得这么完好!他说他是个相机收藏者,很想买下这款相机。想到老相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从奢侈品走进了收藏品的行列,心中不禁有些失落感。相机是父亲的心爱之物,它曾寄托着父亲年轻时的多少希望、梦想,带给他多少幸福美好的时光,虽然也给他带来灾难性的打击,那也只是漫漫人生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相机虽然旧了,父亲和我也不会割舍它。留在手里或许会一文不值,但看到它,就像读到一本书,就像看到两代人几十年的人生故事,怎么能舍得呢?
  儿子也喜欢摆弄老相机,打开看,里面为何没电池也能上卷、快门也能启动?但要说将来送给他时,他却说:“我要数码相机!”我只能叹息。科技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也许儿子的数码相机也会有一段故事。但,相信他的相机的故事,不会持续半个世纪吧!
                    (作者单位:永城煤电公司)

                    摘自《当代矿工》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威望

163

主题

4652

积分

Rank: 3Rank: 3

勤奋勋章元老勋章

高级会员

精华
2
帖子
3071
注册时间
2002-3-11
在线时间
32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9-30
好友
8
2#
发表于 2003-10-9 12:55 | 只看该作者

老 相 机---摘自《当代矿工》杂志

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二代人几十年的人生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27

主题

652

积分

Rank: 1

初级会员

精华
帖子
600
注册时间
2002-6-19
在线时间
3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2-11-3
好友
0
3#
发表于 2003-10-9 19:08 | 只看该作者

老 相 机---摘自《当代矿工》杂志

好文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提示 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6-2 17:46 , Processed in 0.342309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