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查看: 19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老照片轶事

[复制链接]
     

2

威望

163

主题

4652

积分

Rank: 3Rank: 3

勤奋勋章元老勋章

高级会员

精华
2
帖子
3071
注册时间
2002-3-11
在线时间
32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9-30
好友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2-10-3 21:2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咔够,结识更多爱好摄影器材朋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赵振新在 2002/10/03 09:31pm 编辑]

    近些年老照片魅力四射,引发了我许多的回
忆。
    追溯以往,伪满洲国亡于1945年,康德皇帝
溥仪拿照相机当稀罕物把玩时,有大臣参它为不
祥之怪物,可见照相对于草民百姓来说还离生活
太远,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照相馆当始于上世
纪初。
    解放前我居住在一座大城市,家境尚属殷实,
父亲又喜欢照相,打记事起就知道家里有本大大
的相簿,常翻着玩。姐姐们平时并不戴眼镜,相
簿里却有她们戴着圆圆的空镜架装腔作势的照片,
当时是一种时尚,我常依此扮怪相取笑她们。姐
姐则笑我“百日(岁)照”光着屁股不害羞。里面
还有家父南至广州北到哈尔滨的各地留影,可见
当时照相业已在各重要城市出现,只是远未普及。
    我们那座当时已是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也只
有三四家照相馆,照相的人可以进店照也可以把
摄影师请到家中。记得一个过大年的前夕要请人
到家来照相,于是大家庭里好多天前就热闹起来
了,女人们不停地穿梭、组合、换装、变化发型
和首饰搭配……孩子们跑这屋进那房,跟在大人
后面凑热闹、混零食、讨小钱……像这样全家族
各房都郑重其事的照相并不年年有,其重视程度
不亚于过年和办喜事,何况那次还有为祖父母留
遗像的安排。照相师傅要屋里院内忙活差不多一
整天,’除付照相钱外还要请吃饭、送红包、赠烟
酒点心盒、安排车马,甚至派人担当提拿搬运等
力气活,那时的摄影师很有身份,还有点神秘,
对他都高看一眼。
    好像是我五六岁那年家里来了一帮姨妈、舅
妈、表姑、表婶之类的亲戚,母亲提议去照相馆
合个影,难得聚在一起,留个念想,却遭到多数
客人反对,理由是照相失血。为证明其千真万确,
让母亲取底片来看,那次我才知道还有底片和照
片之分,也才见到底片原来是薄薄的玻璃做的,
那上面果然是红痕斑斑。原来是这样,照相失血!
我恐惧极了,好几年里死活不肯照相。当时这种
说法很流行,不懂科学、缺少知识自不必说,也
与绝大多数百姓远离照相、没照过相有关,不知
道那红色是照相师傅修版涂上去的。我分析,x
光透视与照相颇相似,既然透视能杀伤白血球,
照相失血一说也便会让人相信,以讹传讹也就不
足为怪了。
    旧社会愚昧迷信,把日蚀现象说成是天狗吃
日头,要敲起锅碗盆勺之类的东西把天狗吓跑,
救回日头,解放初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加以纠正。
一次日蚀,老师教我们观察方法,一时又找不
到合适的东西。我忽然想到玻璃底片,于是乎
便仗义疏财倾其所有,将底片用烟熏黑分发给
小伙伴们,从此我家的玻璃底片被一网打尽,
至今想来都要槌胸顿足、追悔莫及。
    刚上小学,同桌的家就是开照相馆的,好奇心驱使,总想找个理由去
他家看看,他却总以怕父亲生气而推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告诉我,他父亲已同意我去
他家。他家在一条繁华街道上,不大的一座二层小洋房,楼下照相,楼上住家。那天还备有简单的水
果和点心,他父亲还特地上楼来礼节性地问问我的家庭情况,说了些要好好学习不要打架之类的话。
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这样的氛围,都是我第一次领略,觉得很新鲜、很高雅、很羡慕。尤其是他父
亲的形象,皮鞋、西裤、马甲、领结、油头小胡子、胸前还晃动着怀表链,{艮像
《上晦滩》中的阿力,很是与众不同,至今仍清晰可
见,当时我曾产生了长大也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的冲
动。
    解放后照相业迅速发展普及,还出现过一种
“快相”。所谓快相是用相纸代胶卷并立等可取,往
往在公园、景点服务,木制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个
长方形的木箱,前端有镜头。左右侧各垂着一只与暗袋相同的袖筒,供
双手在箱内操作显影、定影。后端部嵌一块磨
砂玻璃取景器和一大块蒙头的红黑两色布。该
“座式相机”有光圈无快门,曝光全凭摘下、盖
上镜头盖的时间来控制,所以天要好人也不能
动。拍出负相的相纸带水贴在镜头前可旋转的
直立木板上,再对底片摄影曝光,洗出照片来。
快手只要20多分钟可完成,湿着即交货。如此
照相,大致与磨刀、馄饨挑子属同一阶层,糊
口而已,没几年便销声匿迹了。一张我小学春
游时的快相还珍藏着,50多年了,却依稀可
辨。也不知国外是否曾有过这种相机。若编纂
中国摄影史,快相应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页。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和影友们为求快,尝
试过冲卷稍事定影、过水即上放大机,只要气泡
挤净赶匀,放片并无甚影响,往往是会场休息或
饭后照片即可公之于众,很受欢迎。不久,联合
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乔冠华外长赴纽约时有一
则报道,说乔外长机场发表讲话后,驱车进入市
区时,印有乔外长机场照片的报纸便沿街叫卖
了。当时真是惊叹不已,又佩服又怀疑,几个影
友认真探讨过,依然雾水一头。而今,这算什么
呀,真是易如反掌。
    上世纪60年代,仅凭脖子上吊着的相机、
肩上背着的万次闪光灯泡,便可长驱直人许多重
要场合。而今,不仅各式相机早巳进入寻常百姓
家,单单各地老年大学摄影班培养出来的爱好者
人数亦足惊人,而且大多都“长炮短枪”的武装
到了牙齿。我就见到过一位老太太在选购傻瓜相
机,说是送给外孙的四岁生日礼物。
    数码、电脑、喷涂……发展快得令人目不暇
接,说不定哪天三维相机蓦然粉墨登场也不会让
人十分意外,真是今昔两重天地。在高度文明进
步的今天回首“笨拙”的往昔逸事,也心怀一番
别样深深地心情。

PS:新买了扫描仪,试了试,看来效果不错。
转自:中国摄影报 - 02/0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威望

61

主题

592

积分

元老勋章

游客

精华
帖子
490
注册时间
2002-4-28
在线时间
6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5-19
好友
0
2#
发表于 2002-10-3 21: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照片轶事

拜托,不要偷懒,拍一下版嘛!
OCR软件用的很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威望

163

主题

4652

积分

Rank: 3Rank: 3

勤奋勋章元老勋章

高级会员

精华
2
帖子
3071
注册时间
2002-3-11
在线时间
32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9-30
好友
8
3#
 楼主| 发表于 2002-10-3 21: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照片轶事

啊!啊!不要见笑,犬子为我示范,因还要赶末班车回家,不及完善,留下少少缺撼,给我一点提高的空间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提示 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Archiver| 咔够网 ( 豫ICP备2020028492号-2 )   

GMT+8, 2024-4-26 12:40 , Processed in 0.20774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